踏入二十世纪,经过约60年建设,香港包括道路交通、港口码头和货仓在内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备。与贸易有关的金融、保险、运输、通讯、仓储、船舶维修等行业成长迅速。到二战前夕,在香港开业经营的中外银行已达30余家。民国初年,内地军阀混战。为躲避战乱,大批内地人才携资金进入香港;同时一批早年出洋的华侨纷纷从国外到香港经营。以上种种有利因素,促成了二战以前香港转口贸易增长。
1900至1924年,除了一战期间由于受战争影响,贸易额降幅较大外,其他大部分时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1901年,香港进出口船只的总吨数为19,325,384,到1924年增至56,731,077吨。1925至1936年,香港的转口贸易先后遭受省港大罢工和世界经济危机打击,起伏很大。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步向华南转移,香港的地位日形重要。随着战事迁移,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外贸口岸相继陷落,香港成为了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唯一通道。1937至1940年香港进入战前繁荣期,贸易额激增。
进入1900年代,香港的主要贸易对象开始发生变化。这一时期中国内地依然为香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在香港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开始下降。这一时期,香港贸易对象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英国的地位有所削弱,代之以日、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崛起。这表明香港的对外贸易日益多元化、国际化。
![]() |
甚么原因促成战前香港转口贸易蓬勃? |
![]() |
答案见下。 |
1911年九广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香港在连接广大华南地区上平添了一条方便快捷的陆路大通道,大大促进了陆路运输,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的贸易发展。图为第一班在九广铁路上行驶的火车。
位于尖沙咀的九龙仓有限公司大楼(约1910年)。战前香港转口贸易快速增长,部分财团在港九两岸经营贸易、仓储等业务。
1920年的铜锣湾天乐里(左下角)至渣甸仓一带。当时的英资财团如渣甸、九龙仓等,在维多利亚港两岸有大量贸易上的投资。
银行业与贸易发展关系密切,图为1924年的汇丰银行大厦。
1920年代从维多利亚港海面望向中环。开埠以后数十年的发展,令中环成为香港的对外贸易核心地区。
1930年从半山俯瞰维多利亚港,海中多艘大小船只穿梭,反映贸易兴旺。
贸易带动市面繁荣。图为1938年的香港街景,人群熙来攘往,街道两边商店林立。
1938年香港住宅区远眺。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促使人口增加、房屋密集。
1938年的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贸易蓬勃和经济发展,令香港成为不夜之城,夜景闻名中外。

1933年,巴金写下名作《香港之夜》,描述了香港夜景之美,以下是其中两段:
海是黑的,天也是黑的。天上有些星星,但大半都不明亮。只有对面的香港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
山上有灯,街上有灯,建筑物上有灯。每一盏就像一颗星,在我的肉眼里它比星星更亮。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停泊于尖沙咀的“美国总统”号(S.S. President Polk)轮船(约1940年)。随着二战前英国地位削弱及新兴市场崛起,香港与日、美、东南亚等地的贸易比重日增,对外贸易日益多元化、国际化。
![]() |
甚么原因促成战前香港转口贸易蓬勃? |
![]() |
战前香港转口贸易蓬勃,主要原因如下: |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刘智鹏教授、刘蜀永教授(图1、2、3、6、10)、FOTOE(图4、5、7、8、9)、其他资料图片。中国文化研究院已尽力联系图片版权拥有者,倘有问题,请与本院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