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三)开埠至二十世纪初香港华人地位的变化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4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4

开埠至二十世纪初,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但政治和经济权力则由英国人掌握。政治方面,政府高官、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长时间只由英国人出任。经济方面,英商曾垄断香港经济命脉,大型英资银行、洋行的高层,不少获委任为行政立法两局议员,在政治上发挥影响力。社会生活方面,英国人在香港推行带有种族隔离色彩的政策。例如实施分区而居的政策,大致上港岛的中央部份和半山区域属欧人区,东西两端属华人区。司法方面,审理案件时,每多以清朝法律处理华人案件,西方人的案件则以英国法律处理。华人的行动自由有较多限制,开埠后曾长期实施华人宵禁,直至1897年6月才正式废除。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香港华商已经发展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当局遂加强吸纳华人菁英以助统治,香港上层华人的社会地位才逐步提升。

由开埠至二十世纪初,香港政府实行了很多歧视华人政策,何以上层华人地位能逐步改善?

答案见下。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1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1

1846年的香港云咸街,图中可见辛苦劳作的华人及居于西式楼房上的英人。由开埠至二十世纪初,香港英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上,处于优越地位。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2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2

上图反映十九世纪华洋分区而居的政策,近景为早年港岛西区华人聚居地,远景为西人居住地。当时欧人区如港岛半山曾不准华人居住。时至今日,港岛半山仍被视为高尚区域。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3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3

左图:二十世纪初香港华人囚犯在印度裔警员监视下戴枷示众。开埠后数十年,港府一直实行“华律治华”,多以清朝法律审理华人案件,西方人的案件则按英国法律审理。右图:1860年《香港政府宪报》刊载的“监犯伙食招标启事”,反映西人囚犯的伙食标准远高于华人囚犯。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4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4

                                         一幅反映十九世纪香港警察在晚上截查华人的漫画。香港开埠后曾实行华人宵禁数十年。

ebook

香港开埠之初治安不靖,1841年已实行宵禁,后又于1842、1843、1844、1847、1856、1858年颁布相关条例。宵禁时间或有延长、缩短,具体细节略有不同,但严厉执行及针对华人则始终如一。华人在宵禁时段禁止外出,如要外出,亦须带油灯或灯笼以便让人看见,且必须领有俗称“灯纸”或“夜纸”的通行证,让警察随时截查。犯禁者会受罚款、拘禁、鞭笞等刑罚,警察更可枪击逃避截查的人。这种带有严重种族歧视的制度,一直延续至1897年6月才废除。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5_v2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5_v2

香港华人的地位,随着华商崛起而渐有转变。开埠后,香港华商利用港府的重商和自由贸易政策,大力拓展业务。图为1881年港督轩尼诗(Sir  John Pope Hennessy)在立法局的演说词,称“本港国饷华人所输十居其九”,可见当时华商在经济和财政上,已成香港主要支柱。华商实力日强,港府亦日益倚重华商,以助管治。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6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6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香港华人菁英加速冒起的年代。他们中间有何东(图中编号7)、陈赓虞(8)、吴理卿(10)、关心焉 (12)、刘铸伯(14)、何福(17)、何甘棠(20)、伍汉墀(23)、曹善允(24)、莫藻泉(30)等。上图正中者为华商会所主席冼德芬 (15)。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7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7

左图:东华医院总理开会留影,约摄于1880年;右图:东华医院主楼今貌。该院除了是慈善医疗机构外,也曾是香港华人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

ebook

东华医院在1870年奠基,1872年落成,由华人捐助,并获政府支持,以救济贫苦垂危的患病华人。成立初期,该院曾一度是华人社会的权力中心。东华医院的董事俱为社会上有名望的华人绅商、领袖。当时华人之间的纷争,常有交予东华医院董事仲裁。东华医院董事亦会向政府反映华人意见,香港政府有时亦乐意透过东华医院维持华人的社会秩序。这显示到了1870年代,港府已深知治港不能单靠英资英人,而需要借助华人菁英之力。华人绅商、领袖创办慈善组织,一方面可舒缓底层华人之苦,又可加强华人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有助社会稳定。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8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8

左图:港督轩尼诗及其家人;右图:保良局总部正门今貌。1877至1882年在任的第八任港督轩尼诗,有意提升华人地位、改善贫苦华人境况,保良局即在他任内支持成立。

ebook

轩尼诗废除了一些歧视华人的制度,例如让华人可在中环购买土地及经营业务、减轻针对华人的刑法等。他又于1880年打破惯例,委任伍廷芳为首位华人立法局议员。部分在港英人不满轩尼诗对华人的态度,甚至向伦敦投诉和要求撤换港督。他任内其中一项最受争议的措施,是尝试取缔俗称“妹仔”的蓄婢制度。当时富裕华商蓄婢不少。蓄婢制度不但令穷家女孩容易沦为富人的婢女,更衍生拐卖等罪行,轩尼诗遂有意废止。然而,许多上层华人以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减少穷家女孩当娼等理由,大力反对。最后轩尼诗被迫让步。1878年保良局在轩尼诗及一些华商支持下成立,初期主要是遏止拐卖妇孺、为受害者提供庇护及教养等。1923年,立法局通过《1923年家庭女役则例》(Female Domestic Service Ordinance, 1923),或称《取缔婢女新例》、《取缔蓄婢新例》、《管制家庭服务形式法令》,香港才在法律上取消了妹仔制度,但妹仔仍然存在。1938年6月,港府颁布《家庭女役(修订)则例》(Female Domestic Service Amendment Ordinance, 1938),严格要求执行妹仔登记以及禁止买卖妹仔和蓄婢,妹仔制度才正式废除。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9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9

十九世纪香港不少华人社区卫生欠佳,1894年上环太平山街一带更爆发大规模鼠疫,上千人死亡。图为鼠疫肆虐期间坚尼地城一临时医院,病人躺在地上。(图片来源:FOTOE)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10
mainsite_psd_xianggangkaibu03_10

左图:早年一香港华商及其儿子;右图:十九世纪末香港的苦力。尽管开埠后数十年,香港华人地位渐见改善,但主要限于上层华人,大部分华人仍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艰苦。

由开埠至二十世纪初,香港政府实行了很多歧视华人政策,何以上层华人地位能逐步改善?

这主要有以下原因:(1)华人勤奋及善于经商,英国在香港实行自由港政策,让华人得到商业发展的空间,并通过商业活动累积财富,增加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所纳商税甚至超过英商,令香港当局不得不重视华商力量,改变部分歧视政策。(2)华商多有团结参与社会事务,例如东华医院、保良局之设立,都有赖华商齐心。华商团结,自然更有能力向当局争取权益。(3)香港始终华人占大多数,加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华人人口不断增加,港府不得不更加倚重上层华人作为华洋之间的桥梁,以符合治港所需。

本专题图片,除标注外,主要由刘智鹏教授、刘蜀永教授提供。中国文化研究院已尽力联系图片版权拥有者,倘有问题,请与本院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