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周城村是有名的“民族扎染之乡”,当地凭借这个优势,走出了“非遗+产业”、“非遗+旅游”的脱贫路。佛山狮头彩扎亦是传统民间工艺,当地采取就业工坊形式带动就业。非遗扶贫正在成为新的脱贫方式。

以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常面临后继乏人、寂寂无名的困境。随着近年扶贫方式多样化,非遗扶贫作为文化扶贫的一种方式,走入了千家万户,既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还吸引了愈来愈多人投身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位于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广东的彩扎醒狮就是非遗助力脱贫的代表。

 

白族扎染

扎染,古称“绞缬”,东汉时期已在云南大理地区出现,唐朝时已成为民间时尚。白族扎染一般以植物蓝靛(俗称“板蓝根”)为染料,经过画图、扎缝、浸染、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以大石碾压布料以致平整)等步骤,在纯白棉布上染出山川、风物、传说、民俗等美丽图案,共有1,000多种纹样,因每一块布料在扎缝时的松紧、疏密不同,浸泡染色的温度、时间不同,最终染出的图案也千变万化,充满未知与惊喜。

dangdaizhongguo-zhongguowenhua-baizuzharantuopinlanbai_x1
白族人将白色视为吉祥,蓝色则象征希望、纯真,蓝白相间的扎染隐喻“清清白白,光明磊落”。(图片来源:Getty)
dangdaizhongguo-zhongguowenhua-baizuzharantuopinlanbai_x1

 

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扎染业最为出名的大理周城村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这条村落一度是“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也曾经面临染坊销声匿迹的困境,传统的2,000多种纹样一度只剩下17种图案。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第一批游客来到大理,这门传统工艺才逐渐复苏。如今,周城村内拥有300多名扎染匠人,建成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

出身周城扎染世家的段树坤与妻子段银开,多年来致力于为这门古老技艺开辟创新之路。作为白族扎染的传承人,段银开专注“扎”,创新出100多种针法;段树坤负责“染”,开发出更多不同颜色的染料,令白族扎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两人合力抢救、收集了1,800张传统纹样、3,600块模板,合作创办了周城村最大的染坊——璞真染坊。这间染坊集非遗保护、文化展示、技艺体验制作、产品售卖于一体,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每年吸引游客近20万人次,销售额超过200万元人民币(约240万港元)。

dangdaizhongguo-zhongguowenhua-baizuzharantuopinduanshukun_x1
段银开(左)、段树坤(右)夫妻展示新染的裙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dangdaizhongguo-zhongguowenhua-baizuzharantuopinduanshukun_x1

 

与化学染料相比,草木染出的扎染布料色泽更自然,不易褪色,不易刺激皮肤,被广泛用于制作衣服、被褥等,备受青睐。段树坤夫妇开发出服饰、背包、纸巾盒等一系列实用扎染制品,透过电商和物流走出大山,还出口到日本、泰国等多个国家。

2017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设立的公益扶贫项目“妈妈制造”来到周城,成立了周城扎染合作社,希望带动贫困妈妈就地创业脱贫,圆了很多周城妈妈的“扎染梦”。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了愈来愈多周城年轻人回到家乡,传承技艺、自主创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02007111131054ta-
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传承扎染技艺(来源:中新社)
202007111131054ta-

 

周城村是云南“非遗”助力脱贫的代表之一。近年来,云南发挥中国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走出“非遗+产业”、“非遗+旅游”的别样脱贫路。截至2020年,云南全省民族文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生产销售企业已有7,0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约96亿港元)。

2020年12月,云南官方宣布,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成功,困扰云南千百年的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彩扎醒狮

“竹做骨,纸做皮,油墨添神采,绒毛显威风”,逢年过节的舞狮活动,令人印象深刻。活灵活现的各色狮头,承载着一门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遗产——彩扎。这是一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传统民间工艺,而在广东佛山、河源等地的彩扎狮头更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脉。

1993年,徐克导演的电影《黄飞鸿:狮王争霸》让“南派舞狮”(粤港地区亦称为“醒狮”)一炮而红,片中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舞动的那只威武华丽、抓人眼球的狮头,正是出自广东佛山的彩扎世家黎家人之手。

黎家是佛山唯一的六代扎狮家族,祖辈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开了“黎祥新”等扎狮老字号。黎家狮额头高,角直,眼大,眉精,杏鼻,口大有笑容,1,300多个纯手工完成的扎点保证了狮头的牢固,极具辨识度,广受欢迎。2008年,佛山彩扎狮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dangdaizhongguo-zhongguowenhua-caizhaxingshituopinlijia_x1
2011年,彩扎(佛山狮头)传承人、黎家第五代传人黎伟,在第七届文博会上扎制狮头。(图片来源:中新社)
dangdaizhongguo-zhongguowenhua-caizhaxingshituopinlijia_x1

 

而相距不远的河源和平县楼镇村,则凭借彩扎醒狮走出一条“致富路”。楼镇村是广东省省定贫困村,2018年12月,村里的彩扎醒狮艺人陈金明与政府部门、地方企业合作,采取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模式,将传统非遗技艺发展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传统扎狮制作包含几十个步骤,考虑到难度问题,陈金明把原本繁琐的工序改良成容易上手的流水作业,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如今,楼镇村一半以上的留守村民已经掌握了制作工艺。2019年,楼镇村彩扎醒狮营业收入1,140万人民币(约1,372万港元),全村637户村民参与分红,其中61户贫困户就获得分红37万元(约45万港元),实现全部脱贫。

楼镇村彩扎文化扶贫产业还带动了周围十多个镇村村民就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其彩扎醒狮产品远销东南亚、北美等华人聚集地区,得到了海内外使用者的广泛认可,还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只要有华人在的地方就有醒狮,有醒狮就有来自和平(县)制作的醒狮”,陈金明更希望通过彩扎醒狮这项传统技艺,向世界继续输出中国的传统文化,让非遗产业在世界各地不断开花。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特别鸣谢。原文有删改。)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2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