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生命之源——细说全国供水系统

澄澈清洁的自来水是现代生活的基础,安全高效的供水关系各家各户的生活。自19世纪现代供水系统进入内地城市建设以来,特别是1949年后,全国数以百计的城市,甚至是广袤的农村,是怎样逐步建立起稳定有效的供水系统呢?

很多人都知道,香港开埠初期,一直倚赖山涧水及雨水作为主要水源,此后亦建成了多个水塘及水库。直至80年代东深供水工程的实施,才令香港得以使用东江水作为稳定长久的水源。

而在中国内地,供水系统同样关系各家各户的生活,拧开水龙头便有澄澈清洁的自来水流出,是现代生活的基础。那么,全国数以百计的城市,甚至是广袤的农村,是怎样逐步建立起稳定有效的供水系统呢?

 

城市供水

中国的供水行业最早始于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1882年建成的上海杨树浦水厂是首座具备较为完整净水工艺的自来水厂。而到1949年全国只有72个城市具有供水系统,日供水人口仅900余万,广大县镇几乎没有现代化供水设施。

vcg111141831651-
杨树浦水厂(来源:视觉中国)
vcg111141831651-

 

建国后,第一个自行设计施工的供水工程是1952年天津市自来水公司设计的、规模为1.5万立方米/日的新乡市供水工程。之后,福州西区水厂、无锡梅园水厂等工程相继投产,结束了当地没有自来水供应的历史。在“一五”计划及“大跃进”期间,各地更积极投入城市建设,以北京为例,就在这一时期修建了四座水厂(第三至第六水厂),并铺设了相应的配水管网,极大地提高了北京各处的供水能力。

为保证水质,1955年卫生部发布实施《自来水水质暂行标准》,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2个城市试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部管理生活饮用水的技术法规。1959年又与《饮用水水质标准》合并成《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共有17项指标。

在运行管理供水设施的同时,技术人员也对净水工艺适时地进行革新改造。如天津凌庄水厂根据海河盐水入侵规律,设置预沉淀池趋淡避咸,为国内首创。

新工程的投产和技术进步,使得1960年全国具有供水系统的城市增加到171个,供水能力由建国初的240万立方米/日增至1020.8万立方米/日,供水人口增至7,853万人,城市供水普及率提高到60.2%。

20160724102881144fa-
石家庄水厂的大型蓄水池(来源:中新社)
20160724102881144fa-

 

改革开放后,北京水源九厂、天津新开河水厂、成都水源六厂等大批现代化水厂投产,城市管网扩充,使供水能力迅速提高。另外,为改善水源短缺或水质而实施的长距离引水工程增多,如天津从大黑河水库引滦入津,青岛引黄济青、西安自黑河引水等。到1998年,全国城市供水能力已是当年最高供水日的1.2倍,达到20,992万立方米/日,87%的城市供求矛盾基本缓解,供水人口接近2亿人。2002年,国家更是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以南方丰富的水源缓解北方缺水的现象。

20060525049zc-
位于山东滨州打渔张的引黄济青渠首(来源:中新社)
20060525049zc-

 

各地净水工艺及水质监测也有了更大的改善。比如使用生物预处理工艺对提高水质起着重要作用。电脑的广泛应用,令不少水厂或自来水公司可以自动控制各道工序,甚至可以不设值班工人,由调度室控制或自动化运行。今后,如何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科技发展智慧水务,是关注的重点。

book

生物预处理就是利用某种生物氧化池,预先去除原水中氨氮、异臭、有机微污染物等的净水过程。

为保证各地引供水的良好运行,政府也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市供水条例》等十余项相关法律法规。1985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增至35项指标,并具有强制性。此后2006年水质标准又增至106项,自2007年起沿用至今。

20180202103682349a-
河北张家口宣化区西水厂工作人员在检测水质(来源:中新社)
20180202103682349a-

 

水价改革也是城市供水发展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前,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自来水基本不收费或只收取象征性费用。许多用户使用一个公共水龙头,共用一个水表。各家用户提着桶,在水池边排队,有的甚至就在水池边淘米、洗衣服,一边干活一边聊家常。上海的一处公共水龙头,后来更是连接上几十条水管,成为了一颗“水管树”,如今被收入博物馆,成为早期城市供水的见证。

改革开放后,随着供水价格纳入国家商品价格管理体系,同时为了节水,各户装上了单独的水表,进入了水价转型改革阶段。由于中国水资源分配不均,各地水价的差异性也较大。现行的水价体系由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四部分构成,城市居民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目前,城市水价改革还处于政府主导的阶段,只求收回成本。未来,企业将会成为市场的主导者,在调节水价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今,全国城市供水设施水平已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供水和用水总量也相对稳定,但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城市供水系统仍有不少值得改善的地方。如划定及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并重点治理污染区域,推广污水处理技术,以保证居民饮用水持续供应。构建多水源体系,加强中水回用、海水利用等水资源开发,保证城市供水量。此外,输水管道的维护也需加强,以降低城市供水的漏损率。

book

中水回用,是指将洗盥、沐浴和洗衣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成为清澈、无菌、无味的回用水,可供冲厕、绿化或作冷却塔的补给水。

 

农村供水

农村供水系统相比城市,发展较迟缓。从建国至“文革”结束,农村供水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整体较弱,农村大多数地区仍然保持着自然形态,河流、湖泊、水井、塘堰分布集中,农民取水相对方便,供需矛盾并不突出。5、60年代,国家主要结合兴修灌溉工程,兼顾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组织缺水地区群众,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挖水窖、打旱井、修水池,工程规模很小。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农村生活水平和用水需求加大。至1989年,工农业实际用水量已与可供水量持平,枯水年份水资源紧缺现象开始出现;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带来了水污染现象。全国各地要求解决农民饮水困难问题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此,农村供水工作列入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议程。国家以防病改水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采取以工代赈、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来建设供水工程。国务院于1984年颁布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暂行规定》,第一次提出人畜饮水困难标准。至1990年底,全国累计修建了各类供水工程220万处,解决了1.32亿农民的饮水困难问题。

book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90年代,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更加紧迫,水质恶化状况也愈加明显。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被正式纳入国家规划。1991年水利部制定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供水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在水质方面,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部制定颁布了《农村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选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985)》中的20项指标对农村饮用水进行评价和要求。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解决了2.76亿农民的饮水困难问题,按照1984年制订的饮水困难标准,基本结束了农村饮水困难的历史。

20170616103372217c-
四川省华蓥市观音溪镇福星水库的修建,解决了观音溪和邻近的庆华、高兴镇10个村1.2万多人的生活用水难题(来源:中新社)
20170616103372217c-

 

农村饮水困难问题虽基本解决,但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供水工作开始转向“饮水安全”阶段。2006年出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首次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累计解决了5.2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到2019年年底,全国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6%,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

农村集中供水借鉴自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如今城市供水系统仍远远领先于农村,所以,城市供水水平还是农村供水发展的努力方向。当前城市及农村供水水质标准的差距已被大大缩小,而城市供水给予财政补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强化水表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都值得农村研究和仿效。

 

安全高效的供水工程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础公共设施,经过多年的发展,城乡供水系统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想见的是,水资源紧缺仍然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树立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负的责任。

 

 

参考资料:

《我国农村供水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  杨继富、李斌  中国水利  2017年第7期

《浅议城乡供水工程发展历程和规律及对我国农村供水发展的启示》  赵友敏、徐佳  水利发展研究  2016年第2期

《我国农村供水发展阶段特征及内在规律》  闫冠宇、徐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3年第3期

《我国城市供水发展特征分析》  卢升鹏、张明德等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年第11期

《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供水》  曹型荣  北京规划建设  1999年第5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价改革的历程、演变与发展》  田贵良、胡雨灿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11期

上载日期:
2020年03月2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