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生命之源——細說全國供水系統

澄澈清潔的自來水是現代生活的基礎,安全高效的供水關係各家各戶的生活。自十九世紀現代供水系統進入內地城市建設以來,特別是1949年後,全國數以百計的城市,甚至是廣袤的農村,是怎樣逐步建立起穩定有效的供水系統呢?

很多人都知道,香港開埠初期,一直倚賴山澗水及雨水作為主要水源,此後亦建成了多個水塘及水庫。直至八十年代東深供水工程的實施,才令香港得以使用東江水作為穩定長久的水源。

而在中國內地,供水系統同樣關係各家各戶的生活,擰開水龍頭便有澄澈清潔的自來水流出,是現代生活的基礎。那麼,全國數以百計的城市,甚至是廣袤的農村,是怎樣逐步建立起穩定有效的供水系統呢?

 

城市供水

中國的供水行業最早始於1879年旅順引泉供水。1882年建成的上海楊樹浦水廠是首座具備較為完整淨水工藝的自來水廠。而到1949年全國只有72個城市具有供水系統,日供水人口僅900餘萬,廣大縣鎮幾乎沒有現代化供水設施。

vcg111141831651-
楊樹浦水廠(來源:視覺中國)
vcg111141831651-

 

建國後,第一個自行設計施工的供水工程是1952年天津市自來水公司設計的、規模為1.5萬立方米/日的新鄉市供水工程。之後,福州西區水廠、無錫梅園水廠等工程相繼投產,結束了當地沒有自來水供應的歷史。在「一五」計劃及「大躍進」期間,各地更積極投入城市建設,以北京為例,就在這一時期修建了四座水廠(第三至第六水廠),並鋪設了相應的配水管網,極大地提高了北京各處的供水能力。

為保證水質,1955年衛生部發佈實施《自來水水質暫行標準》,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2個城市試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的一部管理生活飲用水的技術法規。1959年又與《飲用水水質標準》合併成《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共有17項指標。

在運行管理供水設施的同時,技術人員也對淨水工藝適時地進行革新改造。如天津凌莊水廠根據海河鹽水入侵規律,設置預沉澱池趨淡避鹹,為國內首創。

新工程的投產和技術進步,使得1960年全國具有供水系統的城市增加到171個,供水能力由建國初的240萬立方米/日增至1020.8萬立方米/日,供水人口增至7,853萬人,城市供水普及率提高到60.2%。

20160724102881144fa-
石家莊水廠的大型蓄水池(來源:中新社)
20160724102881144fa-

 

改革開放後,北京水源九廠、天津新開河水廠、成都水源六廠等大批現代化水廠投產,城市管網擴充,使供水能力迅速提高。另外,為改善水源短缺或水質而實施的長距離引水工程增多,如天津從大黑河水庫引滦入津,青島引黃濟青、西安自黑河引水等。到1998年,全國城市供水能力已是當年最高供水日的1.2倍,達到20,992萬立方米/日,87%的城市供求矛盾基本緩解,供水人口接近2億人。2002年,國家更是啟動了南水北調工程,以南方豐富的水源緩解北方缺水的現象。

20060525049zc-
位於山東濱州打漁張的引黃濟青渠首(來源:中新社)
20060525049zc-

 

各地淨水工藝及水質監測也有了更大的改善。比如使用生物預處理工藝對提高水質起着重要作用。電腦的廣泛應用,令不少水廠或自來水公司可以自動控制各道工序,甚至可以不設值班工人,由調度室控制或自動化運行。今後,如何運用雲計算、物聯網等新科技發展智慧水務,是關注的重點。

book

生物預處理就是利用某種生物氧化池,預先去除原水中氨氮、異臭、有機微污染物等的淨水過程。

為保證各地引供水的良好運行,政府也相繼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城市供水條例》等十餘項相關法律法規。1985年頒佈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增至35項指標,並具有強制性。此後2006年水質標準又增至106項,自2007年起沿用至今。

20180202103682349a-
河北張家口宣化區西水廠工作人員在檢測水質(來源:中新社)
20180202103682349a-

 

水價改革也是城市供水發展的一部分。改革開放前,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自來水基本不收費或只收取象徵性費用。許多用戶使用一個公共水龍頭,共用一個水錶。各家用戶提着桶,在水池邊排隊,有的甚至就在水池邊淘米、洗衣服,一邊幹活一邊聊家常。上海的一處公共水龍頭,後來更是連接上幾十條水管,成為了一顆「水管樹」,如今被收入博物館,成為早期城市供水的見證。

改革開放後,隨着供水價格納入國家商品價格管理體系,同時為了節水,各戶裝上了單獨的水錶,進入了水價轉型改革階段。由於中國水資源分配不均,各地水價的差異性也較大。現行的水價體系由水資源費、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城市供水價格、污水處理費四部分構成,城市居民用水實行階梯式計量水價。目前,城市水價改革還處於政府主導的階段,只求收回成本。未來,企業將會成為市場的主導者,在調節水價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如今,全國城市供水設施水平已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供水和用水總量也相對穩定,但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問題依然嚴峻,城市供水系統仍有不少值得改善的地方。如劃定及保護飲用水水源地,並重點治理污染區域,推廣污水處理技術,以保證居民飲用水持續供應。構建多水源體系,加強中水回用、海水利用等水資源開發,保證城市供水量。此外,輸水管道的維護也需加強,以降低城市供水的漏損率。

book

中水回用,是指將洗盥、沐浴和洗衣等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後,成為清澈、無菌、無味的回用水,可供沖廁、綠化或作冷卻塔的補給水。

 

農村供水

農村供水系統相比城市,發展較遲緩。從建國至「文革」結束,農村供水工作都處於起步階段。這一階段,國民經濟整體較弱,農村大多數地區仍然保持着自然形態,河流、湖泊、水井、塘堰分佈集中,農民取水相對方便,供需矛盾並不突出。五、六十年代,國家主要結合興修灌溉工程,兼顧解決農村飲水困難,組織缺水地區群眾,以一家一戶為單位挖水窖、打旱井、修水池,工程規模很小。

改革開放後,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農村生活水平和用水需求加大。至1989年,工農業實際用水量已與可供水量持平,枯水年份水資源緊缺現象開始出現;鄉鎮企業的發展,還帶來了水污染現象。全國各地要求解決農民飲水困難問題的呼聲日益高漲。

為此,農村供水工作列入農村水利工作的重要議程。國家以防病改水和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為重點,採取以工代賑、安排專項資金等措施來建設供水工程。國務院於1984年頒佈了《全國農村人畜飲水暫行規定》,第一次提出人畜飲水困難標準。至1990年底,全國累計修建了各類供水工程220萬處,解決了1.32億農民的飲水困難問題。

book

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

 

九十年代,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更加緊迫,水質惡化狀況也愈加明顯。解決農村飲水困難被正式納入國家規劃。1991年水利部制定了《全國農村人畜飲水、鄉鎮供水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在水質方面,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和衞生部制定頒佈了《農村執行(生活飲用水衞生標準)準則》,選取《生活飲用水衞生標準(1985)》中的20項指標對農村飲用水進行評價和要求。

截至2004年底,全國共解決了2.76億農民的飲水困難問題,按照1984年制訂的飲水困難標準,基本結束了農村飲水困難的歷史。

20170616103372217c-
四川省華鎣市觀音溪鎮福星水庫的修建,解決了觀音溪和鄰近的慶華、高興鎮10個村1.2萬多人的生活用水難題(來源:中新社)
20170616103372217c-

 

農村飲水困難問題雖基本解決,但高氟、高砷、苦鹹、污染及血吸蟲等水質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農村供水工作開始轉向「飲水安全」階段。2006年出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首次統一了城鎮和農村飲用水衛生標準。國務院先後批准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累計解決了5.2億多農村人口的飲水問題。到2019年年底,全國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6%,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2%。

農村集中供水借鑒自城市,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如今城市供水系統仍遠遠領先於農村,所以,城市供水水平還是農村供水發展的努力方向。當前城市及農村供水水質標準的差距已被大大縮小,而城市供水給予財政補貼、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立專業化管理隊伍、強化水錶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在很大程度上都值得農村研究和仿效。

 

安全高效的供水工程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礎公共設施,經過多年的發展,城鄉供水系統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可以想見的是,水資源緊缺仍然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大問題。樹立節水意識,合理利用水資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負的責任。

 

 

參考資料:

《我國農村供水發展現狀與發展思路探討》  楊繼富、李斌  中國水利  2017年第7期

《淺議城鄉供水工程發展歷程和規律及對我國農村供水發展的啟示》  趙友敏、徐佳  水利發展研究  2016年第2期

《我國農村供水發展階段特徵及內在規律》  閆冠宇、徐佳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13年第3期

《我國城市供水發展特徵分析》  盧升鵬、張明德等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0年第11期

《建國以來的北京城市供水》  曹型榮  北京規劃建設  1999年第5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價改革的歷程、演變與發展》  田贵良、胡雨燦  價格理論與實踐  2018年第11期

Last updated:
2020-03-2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