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为何被称为中国的“国球”?

中国乒乓球是中国体育一张特殊的名片,不仅在国际赛场上有着辉煌的战绩,在民间也广泛普及,人们甚至把乒乓球称为中国的“国球”。为何中国乒乓球队表现如此出色?为何乒乓球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2016年8月18日,里约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决赛现场,观众们屏息注视着,卫冕冠军的中国队与传统强队日本队,谁能获得本届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最后一枚金牌。

比赛过程并无太大波澜。虽然第二场日本队水谷隼险胜中国队许昕,但在其他场次,中国队没有给日本队太多机会。最终中国队3-1战胜日本队,获得乒乓球男团冠军,包揽了本届世界杯四枚奥运会金牌(男、女单打、男、女团体)。

这是中国乒乓球队连续第三届包揽奥运会四枚金牌。自1988年乒乓球进入奥运会以来,共产生了32枚金牌,中国队独得24枚。在其他国际乒乓球赛事中,中国乒乓球队的战绩也是一骑绝尘。

在国内,乒乓球被称为中国的“国球”,颇受青睐。为何中国乒乓球队拥有如此辉煌的战绩?为何乒乓球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20160818102916952ta-
中国乒乓球队获得里约奥运会男子团体冠军,左起:许昕、马龙、刘国梁(主教练)、张继科(来源:中新社)
20160818102916952ta-

 

乒坛霸主

乒乓球运动在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国内逐渐传播。但乒乓球在中国真正火热起来,则要到1959年。

1959年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简称世乒赛)在当时的西德多特蒙德举行。中国选手容国团连克强敌,获得男子单打冠军,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回国后,先后获得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恰逢当年是建国十周年,周总理更是把容国团夺冠和十周年国庆列为1959年的两大喜事。这个冠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心。

ebook

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一些国际运动组织允许台湾国民党政权以“中华民国”的身份参与国际赛事,新中国政府为严正立场,决定退出包括奥委会、国际田联、泳联、篮联等多个组织。而时任国际乒联主席蒙塔古(Ivor Montagu)是著名的左翼人士,对中国态度十分友好,所以新中国能顺利加入国际乒联,取得参加世乒赛的机会。

很快,中国取得了1961年第26届世乒赛的主办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承办国际大赛,全国上下非常重视。在当时国内经济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国务院专门拨款修建北京工人体育馆,作为世乒赛比赛场馆。在这届世乒赛上,中国队一举获得男团、男女单打三项冠军,举国欢腾。中国乒乓球队的竞争力令世界瞩目。随后的两届世乒赛,中国队再获得多项冠军,其中庄则栋更是实现了男子单打“三连冠”。

20050724107a-
乒乓球名将庄则栋(来源:中新社)
20050724107a-

 

“文革”中,竞技体育事业完全停滞,直至1971年才逐渐恢复。这一年,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第31届名古屋世乒赛,过程中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美国队员科恩(Glenn Cowan)为了赶去体育馆,无意中坐上中国代表团的车。由于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车上双方一度沉默。只有庄则栋与其握手寒暄,并交换了礼物。事后,两国以此为契机,进行乒乓球队互访,从而结束了中美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最终促成1972年中美建交。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从第31届世乒赛开始,中国乒乓球队恢复参与各项国际大赛。截至2019年,中国队在乒乓球三大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界杯乒乓球赛、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上,共获得241项冠军(包括单项和团体),大幅领先于其他国家。在亚洲锦标赛、亚运会等比赛上,中国队亦拥有巨大的优势。多年来,中国乒乓球队不断涌现出像邓亚萍、刘国梁、孔令辉、张怡宁、王楠、张继科、马龙等名将,球迷亦将中国乒乓球队称为“梦之队”。

中国乒乓球队能领先世界几十年,依靠的是不断的技术创新。上世纪7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就已经确立了“快、狠、准、变、转”的主流打法,并不断丰富。80年代末,欧洲两面弧圈球打法的成熟,严重威胁中国选手左推右攻近台快攻打法。中国队以刘国梁为代表,尝试直拍横打技术,保持住了战绩优势。

main_site_illustration_pingpangqiuqiupai_prc_v2-01-
main_site_illustration_pingpangqiuqiupai_prc_v2-01-

 

进入21世纪,国际乒联先后将比赛用球直径改为40毫米,又将每局21分制改为11分制,还规定发球实行无遮挡。这些都是为了限制中国乒乓球队的优势,增加比赛的偶然性。但中国选手很快适应了新规定,领先格局始终没有改变。

 

大众运动

中国乒乓球队取得的辉煌战绩,与乒乓球在国内的广泛普及也是分不开的。

1959年,容国团夺冠直接推动了乒乓球运动在大众体育中的发展。受此激励,上海市各学校、工厂开展以打乒乓球为主的冬季锻炼,共有将近30万群众参加。1960年在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北京约有26万余中小学生参加乒乓球的活动。

1961年北京世乒赛上中国队勇夺三冠,群众的热情更是进一步地激发。据国手徐寅生回忆,那时中小学生几乎是人手一拍,到处可以看到他们打乒乓球的身影。1961年5月1日,北京市人民欢度国际劳动节,由数千人组成的方阵,人手一拍,表演各种打乒乓球的姿势,接受天安门上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也是从这时开始,乒乓球作为“国球”的称呼渐渐流传开来。

当然,乒乓球与其他运动相比,也具有更易普及的优势。乒乓球运动占地少,只需一张球台、两个球拍、一个球,室内室外皆可开展,而且花费便宜,规则简单易学,是真正的平民运动。另外,乒乓球运动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和对抗,强度小,因此产生的运动损伤较少,运动量也易于掌控,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人群。

根据有关报导,在中国有1000万人经常性地参加乒乓球比赛,3亿人会偶尔打打乒乓球,群众基础深厚,这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数字。不论是在球馆还是露天的球台,人们既可以锻炼身体,也能在其中找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20170712103410967c-
武汉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和合肥琥珀中学的中学生与乡村留守儿童一起打乒乓球(来源:中新社)
20170712103410967c-

 

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中国乒乓球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训练体系。首先,自新中国成立起,全国就建立了三级训练体系(区县乒乓球体校—省市级乒乓球专业队—乒乓球国家队)。这种金字塔式的训练结构不仅保证了运动员训练的连续性,同时促进了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可持续递增,确保乒乓球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发展。其次,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从基层训练机构中,评选了多家“全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基地”,它们为不同省市队伍乃至国家队输送了大量高水平青少年运动员。

另外,中国乒乓球职业联赛及乒乓球俱乐部也逐渐规范化,它们为乒乓球选手提供了训练、参赛及上升的机遇。由于国内选手藏龙卧虎,乒乓球界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获得一个全国冠军比世界冠军更难。在良好的商业环境下,外国好手也纷纷到中国参赛,通过交流比拼,缩小其他国家与中国乒乓球水平的差距。

在中国的各个高校及民间,同样活跃着一群乒乓球爱好者。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校长杯、“谁是球王——中国乒乓球民间争霸赛”等民间乒乓球比赛,使乒乓球爱好者有更多机会相互切磋,实现梦想,大大促进了乒乓球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20130715044fa-
“谁是球王”成人组女单冠军吕维(右)与世界冠军刘诗雯(左)过招(来源:中新社)
20130715044fa-

 

“国球”记忆

中国乒乓球逐渐发展成“国球”,主要得益于国际赛场的出色战绩及民间的广泛普及,而在这一过程中,“国球”还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与内涵。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急需一些能够振奋国人信心、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成就出现,容国团夺冠及1961年北京世乒赛的举办正正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绪。改革开放后,中国乒乓球的战绩更加稳定,霸主地位难以被撼动,每一次中国乒乓球队员夺冠,都成为为国争光的典范,代表着国家荣誉。这都使得乒乓球的“国球”称号深入人心。

观众们在赛场上为国加油,夺冠后赛场上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都让乒乓球凝聚起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成为了新中国几代人特有的集体记忆。

对于许多人而言,中国乒乓球队员在场上所表现出的永不服输,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也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

第26届世乒赛男团决赛最后一场,容国团在上场前喊出豪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最终帮助中国队夺得男团冠军。他的呐喊一直激励着许多中国体育人。

邓亚萍曾因身材矮小受到省队和国家青年队的质疑,但她凭借刻苦训练,成为国家队主力,并成就“大满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就评价道:“邓亚萍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代表了运动员的风貌,也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的运动精神。”这种奋勇进取、无畏无惧的精神,如今早已超越了体育,向人们传递着人生的动力和信心。

book

邓亚萍职业生涯共夺得两次奥运会冠军(1992年、1996年)、三次世锦赛冠军(1991年、1995年、1997年)和一次世界杯冠军(1996年),是乒乓球历史上第二位大满贯得主,也是首位女子大满贯得主。

 

一代代乒乓球队员践行着永不服输的“乒乓精神”,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正能量。乒乓球作为特殊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当之无愧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国球”。

 

 

参考资料:

《国球为何长盛五十年?》  光明日报  2011/4/12

《对乒乓球运动普及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徐睿卿、裘鹏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国家认同与集体记忆:“国球”乒乓的塑造过程及象征意义》  李根、高嵘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

《乒乓球作为“国球”的文化解读》  白敬峰  现代传播  2014年第12期

上载日期:
2020年02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