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内地三大电影奖

金鸡奖、百花奖与华表奖并称为内地电影的三大奖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陪伴着中国电影共同成长,评选出许多优秀影片,发掘了众多出色的电影人。这三个奖项有什么不同呢?评选过程各有何特别之处呢?

今年11月,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福建厦门举办,而据早前的消息,未来五届金鸡百花节都将正式落户厦门。本届电影节,《我不是药神》《战狼2》《芳华》等多部精彩影片获得提名,出席者亦星光熠熠,备受观众瞩目。

金鸡奖、百花奖与华表奖并称为内地电影的三大奖项,其中金鸡奖是专家评选,百花奖是观众评选,华表奖则由政府主办。这三大奖项分别代表了最高艺术水准、最受观众认可、最高政府鼓励三个方向。

 

百花奖

百花奖全称为大众电影百花奖,因为它的创立及评选,都与创刊于1950年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息息相关。

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电影好不好关键应该听听观众意见。会后,中国电影家协会决定依托刊物《大众电影》筹划群众性电影评奖。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可以“百花奖”作为奖项名称,既包含百花齐放的意思,又体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决定百花奖每年举办一次,由《大众电影》的读者评选出优秀的国产影片。

1961年10月号的《大众电影》即发出公告,将举办1960年至1961年国产电影群众性评选,选票印刷在杂志里,包括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等15个奖项。观众的踊跃程度远远超出杂志社的想象,11万多张选票如雪片般飞来。杂志编辑部甚至邀请了300名中学生帮忙计票。

weixintupian_20190906163244-
《大众电影》2014年第1期,以三届百花奖影帝葛优作为封面人物
weixintupian_20190906163244-

 

次年5月的首届百花奖颁奖大会上,因经济困难没有颁发奖杯,但每位获奖者都得到了一份特殊的奖品,即由郭沫若、茅盾、老舍等文艺界人士亲笔书写的墨宝。相比奖杯,这或许是更加珍贵和难忘的纪念品。

百花奖于1964年后便因国内激烈的政治运动而停办,直至1980年恢复。恢复后,参与评选的观众更加热烈。1981年,第四届百花奖共收到选票200多万张,这个数字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堪称一个奇迹。杂志发行时,邮局排起长长的抢购队伍。学校、工厂、部队人数众多,获发的选票往往只有几张,自行印制选票再向上层层投票的情况比比皆是。

历届评选中,许多受观众喜爱的优秀演员及影片脱颖而出,如刘晓庆曾连续三届获得最佳女主角,葛优亦获得过三次最佳男主角及一次最佳男配角,谢晋和张艺谋也都作为导演各自有五部影片获得最佳故事片奖。其他获得过最佳故事片的《庐山恋》《大腕》《集结号》《一代宗师》《红海行动》等都是受到观众追捧的,实至名归的优秀影片。

20140507185748340-
1980年百花奖上获得最佳配角的刘晓庆(来源:视觉中国)
20140507185748340-

 

但时至今日,百花奖作为观众评选的电影奖项,其投票过程也为人诟病。

现今的机制,是在按照票房和观影人次的初选及网络观众投票后,再由从投票观众中选出的101位评委现场投票。这种机制下,2016年百花奖的最佳男、女配角奖分别由李易峰和杨颖(Angelababy)获得,因而引起争议。两人在影片中的演出并不被许多观众认同,更令大家质疑观众投票已经演变成各位候选者粉丝人数的比较,粉丝人数愈多愈容易影响奖项的归属。

 

金鸡奖

1980年秋,中国影协提出,有必要另设一个专业性的评奖,由专家来评选优秀的影片和创作人员,从而与群众性的“百花奖”互为补充,以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电影创作的成绩。

本着这个目的,中国电影金鸡奖于1981年诞生。之所以以“金鸡”命名,是因为1981年是中国农历“鸡”年,同时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并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

金鸡奖的评选项目,既包括百花奖已有的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和配角奖等,还增设最佳录音、最佳摄影、最佳美术等专业奖项,以及最佳纪录片、最佳儿童片、最佳戏曲片等不同类型的影片,显示出金鸡奖评选的高标准和专业性。

20130929014ta-
由陈可辛(右)导演、黄晓明(左)主演的《中国合伙人》获得第22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来源:中新社)
20130929014ta-

 

金鸡奖的评选,也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和进步。首先,它肯定主流价值文化,推动电影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一些场面宏大,拍摄精良的历史革命题材影片,如《大决战》《孙中山》《智取威虎山》均在金鸡奖评选中获得多个奖项。《邻居》《人到中年》《美丽的大脚》等影片反映住房、知识分子待遇等现实问题,以及表现普通人努力改变自身境遇的积极心态。

其次,鼓励创新,也提携优秀的电影人。金鸡奖设立之初,正是几代导演共同活跃于影坛的时候。特别是极具创新意识的第五代导演初露头角,引起了金鸡奖评委的关注。1985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纲摄影的《黄土地》,被观众认为沉闷乏味,在同年的百花奖中一无所获;但金鸡奖评委赞赏其对色彩和镜头的运用,授予最佳摄影奖。《黄土地》也先后在多个外国电影节上获奖,并影响了第五代导演早期的叙事基调。

金鸡奖还鼓励各种类型的影片。如上世纪80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以展现西北高原风土人情为主的“西部电影”。最早由吴天明执导的《人生》,便凭着片中优美的陕北民歌获得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此后,《老井》《孩子王》《野山》《红高粱》等立足西部土壤的影片都获得金鸡奖的垂青。西部电影也发展成国内一大电影形态。

vcg111127246659-
盛大的金鸡奖颁奖典礼(来源:视觉中国)
vcg111127246659-

 

1992年,金鸡奖与百花奖合并成金鸡百花电影节,希望成为一个集电影评奖、颁奖、文化交流于一体而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盛宴。从2005年开始,这两个奖项均改成每两年选一次,单数年为金鸡奖,双数年为百花奖。2019年起,金鸡奖再次回归每年评选一次的传统。但金鸡百花电影节每年在不同城市举办,加上五花八门的商业活动,仿佛变成了“城市旅游推广会”,评奖与颁奖本身反倒不受重视。

专业性十足的金鸡奖所评选出的结果,亦不易被普通观众理解,与大众的观影感受有些出入。获奖影片是否具备足够的“观赏性”,时常成为外界议论的焦点。

 

华表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设立于1994年。其前身是1957年开始评选的“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94年文化部将“优秀影片奖”“文汇奖”等奖项正式改革合并为华表奖。

vcg11447407018-
华表奖奖杯(来源:视觉中国)
vcg11447407018-

 

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们的文化思想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的特点。此时内地电影业也处于低谷,拍摄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片成为潮流,但影片整体艺术性和思想性普遍较低。在此背景下,政府希望藉设立华表奖,鼓励创作思想艺术精深的优秀影片,引领积极正面的价值导向。

华表奖设立之初,在评选标准上“重思想而轻市场”,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影片能否获选的关键,而票房、发行量和投资成本回收等则不在考虑范围。几部高上座率的贺岁片《不见不散》《男妇女主任》等虽进入获奖作品之列,但更多的主旋律影片票房并不理想,仅靠获奖而得到口碑。

book

主旋律影片,是指体现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2005年,在业界、学界的呼吁下,华表奖进行改革,对参选作品的票房收入或观影人次有硬性规定;并将华表奖评选改为两年一届,扩大评选范围,希望能涵盖更多题材和样式的影片。之后获奖的《梅兰芳》《建国大业》《湄公河行动》等,便将思想与商业元素相结合,制作精良,且均有不错的票房成绩。

经过17届的评选,华表奖在国内的影响愈来愈大。近年来,华表奖颁奖典礼更加隆重,深受电影人欢迎,出席者往往比金鸡奖、百花奖更多。2018年华表奖颁奖典礼上,著名演员、影协主席陈道明就总结道,华表奖代表了国家对电影人最大的肯定,表明国家始终支持电影人辛勤的工作。

但当初被视为扩大评选范围之举的两年一届评选周期,也被当下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亟待改变的机制,这也是三大奖的通病。如今内地电影市场产量巨大,从业人数多,不同类型和风格的电影层出不穷,两年一次的评选已经无法及时反映电影业的亮点。缩短三大奖的评奖周期,或将能发掘出更多电影精品及优秀电影人。

 

随着合拍片在华语电影圈出现得愈来愈频繁,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人也多次出现在了内地电影三大奖的获奖名单中。刘若英、谢霆锋、元秋在2006年百花奖上分别获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女配角,可谓一时无两。陈可辛、徐克、成龙、刘嘉玲分别获得过金鸡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男、女主角奖。

金鸡奖、百花奖和华表奖都极大地促进了内地电影艺术质量的提高,既体现了观众们对电影的热爱、业内专家及政府对电影艺术成果的认可和鼓励,也推动了电影创作者对艺术精品的不断追求。努力完善三大奖的评选机制,扩大奖项的影响力,也将是帮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有益之举。

 

 

参考资料:

《“百花奖”的初起》  崔斌箴  大众电影   2005年第13期

《百花奖:半个世纪的盛放与凋零》 周冉  文史参考  2011年第14期

《中国电影金鸡奖研究初识》 李彩霞  东南传播  2009年第10期

《华表奖获奖纪录电影研究(1994-2011)》  梁凤  湖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