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清朝官票宝钞十年沦废纸

0901ph028
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的“户部官票”
0901ph028

清政府对纸币持慎重态度,顺治时期曾经有过的一次短暂发钞,因当时清兵入关,战事不绝,军费开支困难,于是在顺治八年(1651年)仿照大明宝钞式样发行钞票,每年印造128,100余贯。随着财政形势好转,顺治十八年(1661年)就完全停止印钞。近200年里没再发行过纸币。 到了清末,财政困难把种种顾虑撇在一旁,纸币政策与大钱政策一道出笼。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印发“户部官票”,又叫银票、银钞,简称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分成1两、3两、5两、10两、50两等若干种面额。形似大明宝钞而略小,上端有“户部官票”满汉文字,中间印着银两数目,花纹字画用蓝色印刷,银两数目用大字墨戳。

 

同年十一月,又发行“大清宝钞”,也叫钱票、钱钞,简称宝钞。以制钱为单位,面额很多,从250文到50千文、100千文不等。票面比官票小些,上端有“大清宝钞”汉字,中间印着制钱文数,花纹字画也用蓝色印刷。

0901ph029
现代汉语“钞票”一词是源于咸丰年间同时发行的宝钞和官票,合称“钞票”,这是“大清宝钞”。
0901ph029

清政府把纸币政策视为迅速筹措巨额军费的独门绝招,以为只要开动印刷机器,印多少便赚多少。殊不知,清政府在宣布官票宝钞不能兑现银钱的同时,也已经宣告了它们命运的终结,二者迅速贬值,几乎变成废纸,到同治初年只好停止使用。

 

清末中外银行竞发钞票

清末钞票发行机关主要是在华外资银行和中国新式银行。鸦片战争后不久,外资银行就开始进入中国,截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英、法、德、日四国在香港和上海设立了14家银行,它们大都发行钞票。 钞票分两类:

一是用中国的货币单位,如渣打、汇丰、花旗、德华等银行发行的银元券和银两券;

 

二是用外国的货币单位,如俄国在东三省发行的卢布票、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发行的金票。

 

这些钞票中,流通最广、信用最著的是汇丰银行钞票,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通商口岸几乎无处不在。

 

丰厚的利润、外资银行的示范,刺激着中国银行业的兴起,清末也出现了十几家中资新式银行,比较重要的是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户部银行(1904年)、交通银行(1907年)。这些银行均发行钞票。

 

户部银行发行的钞票有银两票、银元票、钱票,1905-1911年,共发行银元票1,200余万元、银两票540余万元。交通银行的银元券分面值1元、5元、10元三种;银两票从1两到100两共11种。通商银行样样仿照汇丰银行,发行的银两票和银元票正面是英文,背面才是中文。

0901ph030
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1898年发行的一两纸币正背面
0901ph030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2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