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何谓二十四节气?

1302ph016
《通胜》内的春牛图
1302ph016

古代农民可能记不准日期和时间,却往往对二十四节气了如指掌,这是因为节气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广大中国农民所熟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为适应“天时”、“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综合了天文与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所创设。

 

从古人对节气最早的命名,如《尚书》记载的“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太阳有密切关系。“节”的意思是段落,“气”是指气象物候。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迹上的位置划分的,并描述了地球因太阳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现象。因地球绕日一年转360度,将360度分为24份,每份是15度,15度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即约15天,这就构成了二十四个节气了。

 

每个节气的专名,均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为“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1302ph015
汉代苍龙星座画像
1302ph015

古代农民四时耕作解说

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开始制定以岁纪年的“夏历”(又称为“农历”、“旧历”和“阴历”),商代和周代也各有纪年的方法,其后经过不断的完善而沿用阴阳合历。中国先民根据天象的变化,将时令划分为年、月、日、时,并以天干、地支相配合制定历法。他们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包括3个月,并将每个月命名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在此基础上又按物候变化创设了二十四节气,这样就便利了一年的农事安排,可见于民间流行的农业谚语:“立春三日,百草发芽”、“雨水节,接柑橘”、“秋分有雨来年丰”和“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麦”等等。

 

尽管中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农作物栽种、收割的时间以及适合的作物种类等,彼此都有差异,但是都不能违反时序的规律,这同样可以从各地的农业谚语中得到证明:“庄稼不用问,随着节令种”、“春分春分,好点花生”、“立夏小满家家忙,男女下田去插秧”等等,这就是说,古代农民四时耕作及其形成的岁时节俗,它是随着适应农事安排的历法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给人们提供了适时便利而可依循的规律。耕作不能违反岁时,这是中国世代农民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