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何謂二十四節氣?

1302ph016
《通勝》內的春牛圖
1302ph016

古代農民可能記不準日期和時間,卻往往對二十四節氣瞭如指掌,這是因為節氣與農業有着密切的關聯,廣大中國農民所熟悉。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民為適應「天時」、「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所創設。

 

從古人對節氣最早的命名,如《尚書》記載的「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太陽有密切關係。「節」的意思是段落,「氣」是指氣象物候。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跡上的位置劃分的,並描述了地球因太陽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因地球繞日一年轉360度,將360度分為24份,每份是15度,15度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即約15天,這就構成了二十四個節氣了。

 

每個節氣的專名,均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數,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為「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起來就叫「節氣」。

 

人們為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把二十四節氣中順序每節氣各取一個字編成了下列的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現代人農事及日常活動的重要依據。

1302ph015
漢代蒼龍星座畫像
1302ph015

古代農民四時耕作解說

據文獻記載,中國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開始制定以歲紀年的「夏曆」(又稱為「農曆」、「舊曆」和「陰曆」),商代和周代也各有紀年的方法,其後經過不斷的完善而沿用陰陽合曆。中國先民根據天象的變化,將時令劃分為年、月、日、時,並以天干、地支相配合制定曆法。他們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個季節包括3個月,並將每個月命名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在此基礎上又按物候變化創設了二十四節氣,這樣就便利了一年的農事安排,可見於民間流行的農業諺語:「立春三日,百草發芽」、「雨水節,接柑橘」、「秋分有雨來年豐」和「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麥」等等。

 

儘管中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各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各不相同,農作物栽種、收割的時間以及適合的作物種類等,彼此都有差異,但是都不能違反時序的規律,這同樣可以從各地的農業諺語中得到證明:「莊稼不用問,隨着節令種」、「春分春分,好點花生」、「立夏小滿家家忙,男女下田去插秧」等等,這就是說,古代農民四時耕作及其形成的歲時節俗,它是隨着適應農事安排的曆法的產生而逐漸形成的,給人們提供了適時便利而可依循的規律。耕作不能違反歲時,這是中國世代農民極其寶貴的實踐經驗的總結。

Last updated:
2018-09-0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