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端午节不一定是纪念屈原?

1302phn008_a
糉子是端午节必备的食品
1302phn008_a

关于端午节的源起,历来众说纷纭。早于东汉末年已有探索其源流典故的记载,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诗人屈原;闻一多之《端午考》则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日,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用树叶包裹,扔向水里,并在急鼓声中划着装饰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竞渡,后来此项活动演变为吃糉子和赛龙舟。其后亦有学者提出端午节是由远古越人(今浙江绍兴一带)的新年演变而来的。

 

根据有关典籍的记载,端午本为“端五”,先秦时代人们已视五月五日为不祥之日,其后并逐渐约定俗成于当天以朱索(结股五色丝)和五色桃印等悬于门上、系五色丝于臂上、挂纸书赤灵符于胸口前等,亦习惯以兰草这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草药沐浴,足见最初的端午节风俗应与古人于酷暑来临前,希望辟邪去疾有关。

 

自汉朝末年起,端午节才逐渐由原始崇拜、禁忌演变为祭奠有关的历史人物。其中流传最广、最富影响力的是纪念大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从历史上的南北朝统一之后,中国的南北节俗趋向统一,端午节祭奠屈原便由楚地而远播全国。

1302phn009_a
端午龙舟竞渡
1302phn009_a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龙舟竞渡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根据近人考证,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了。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屈原。

糉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早于东汉时,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糉子;吃糉子的习俗要到晋朝初年才固定在端午节,当时民间食用的糉子是用芦叶裹高粱米做成的,至唐,糉子已经成为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了。历经多朝,糉子的风味和糉馅的种类更形多样了,吃糉子的习俗更已远传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

1302ph014
艾草乃多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古时民间习俗会在端午节悬艾草于门上或把艾叶剪成虎形,戴于头上,用以消毒辟邪。
1302ph014

农历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故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这“天中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辟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

1302ph013
古时人们对驱瘟辟邪的重视与当时医药卫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1302ph013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