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为何苏轼认为书法不需苦练?

0510ph027
苏轼《寒食诗帖》(行书)
0510ph027

苏轼(1037—1101年)为人敦厚,天资又高,才情极盛,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文。他在书法上的声望也很高,居“宋四家”之首。苏轼认为书法不必依赖苦练,他说“不须临池更学苦”,“退笔如山未足珍”。黄庭坚说他是“以天资解书,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苏轼作字,恃仗敏感和学养,“直以神遇而不以力致”,健笔一枝,左旋右折,如行云流水的诗风一样自在活泼。苏轼执笔是单法,就像我们今天的握笔方式。他习惯卧毫挥写,笔下的点画丰腴,体态横斜,颇有体积感,黄庭坚戏称这种形态为“石压蛤蟆”。

0510ph028
苏轼《赤壁赋》(楷书)
0510ph028

《寒食诗帖》与《赤壁赋》这两件作品,都是在1080年苏轼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之后的书迹。《寒食诗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全篇变化多端:笔势由迟疑而放达,用笔由挺劲而偃卧,点画由瘦劲尖利而沉厚,字形由谨小而宽博,章法由疏朗而绵密。1083年,苏轼应朋友的请求,用楷书抄写了《赤壁赋》。他写的这篇楷书,带有行书的笔意,体态也是作扁阔状,点画丰满厚实。因为杂有行书的笔意,又是墨本小楷书,比苏轼书碑的大字楷书要灵动。《赤壁赋》是文学史上的名篇,至今脍炙人口。苏轼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露了他的情怀。这篇赋描述的景象,成为后人绘画、雕刻、戏曲创作的题材。

0510ph025
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行书)
0510ph025

黄庭坚(1045—1105年),自号山谷道人,是宋朝“江西诗派”的开创者,生前与苏轼齐名。他在40岁左右结识苏轼,两人的友谊始终不渝。他非常推崇苏轼的文章,佩服苏轼的书法。因为他是苏轼一党,晚年境遇多悖,十余年间一直在边荒的西南山区辗转流放,最后客死广西宜山。黄庭坚学苏轼书而初得书名,50岁以后才自成一家风格。黄庭坚行书广为人知,辐射式的结体有口皆碑。但是他毕生钻研草书,初学周越,后由苏舜元、苏舜钦的草书墨迹悟到古法,最终在唐朝张旭、怀素的草书中窥得笔法之妙,成为宋朝著名的草书名家。

0510ph026
黄庭坚《诸上座帖》(草书)
0510ph026

《诸上座帖》是黄庭坚书写的大字草书,笔姿瘦劲奇崛,颇有怀素草书的狂态。但是,黄庭坚写草书非常讲究用笔,常常把撇笔、捺笔引长,有意表现点画的顿挫争折,制造一些牵引的情调。这样写狂草,好像狂奔途中骤然减速,把紧张有力的草势松缓下来。所以,他的草书笔势不如怀素狂放,线条不像怀素那样圆畅通达地牵引回环。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2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