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為何蘇軾認為書法不需苦練?

0510ph027
蘇軾《寒食詩帖》(行書)
0510ph027

蘇軾(1037—1101年)為人敦厚,天資又高,才情極盛,一生寫下了大量的詩文。他在書法上的聲望也很高,居「宋四家」之首。蘇軾認為書法不必依賴苦練,他說「不須臨池更學苦」,「退筆如山未足珍」。黃庭堅說他是「以天資解書,比之詩人,是李白之流」。蘇軾作字,恃仗敏感和學養,「直以神遇而不以力致」,健筆一枝,左旋右折,如行雲流水的詩風一樣自在活潑。蘇軾執筆是單法,就像我們今天的握筆方式。他習慣臥毫揮寫,筆下的點畫豐腴,體態橫斜,頗有體積感,黃庭堅戲稱這種形態為「石壓蛤蟆」。

0510ph028
蘇軾《赤壁賦》(楷書)
0510ph028

《寒食詩帖》與《赤壁賦》這兩件作品,都是在1080年蘇軾貶官黃州(今湖北黃岡)之後的書跡。《寒食詩帖》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全篇變化多端:筆勢由遲疑而放達,用筆由挺勁而偃臥,點畫由瘦勁尖利而沉厚,字形由謹小而寬博,章法由疏朗而綿密。1083年,蘇軾應朋友的請求,用楷書抄寫了《赤壁賦》。他寫的這篇楷書,帶有行書的筆意,體態也是作扁闊狀,點畫豐滿厚實。因為雜有行書的筆意,又是墨本小楷書,比蘇軾書碑的大字楷書要靈動。《赤壁賦》是文學史上的名篇,至今膾炙人口。蘇軾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表露了他的情懷。這篇賦描述的景象,成為後人繪畫、雕刻、戲曲創作的題材。

0510ph025
黃庭堅《松風閣詩卷》(行書)
0510ph025

黃庭堅(1045—1105年),自號山谷道人,是宋朝「江西詩派」的開創者,生前與蘇軾齊名。他在40歲左右結識蘇軾,兩人的友誼始終不渝。他非常推崇蘇軾的文章,佩服蘇軾的書法。因為他是蘇軾一黨,晚年境遇多悖,十餘年間一直在邊荒的西南山區輾轉流放,最後客死廣西宜山。黃庭堅學蘇軾書而初得書名,50歲以後才自成一家風格。黃庭堅行書廣為人知,輻射式的結體有口皆碑。但是他畢生鑽研草書,初學周越,後由蘇舜元、蘇舜欽的草書墨跡悟到古法,最終在唐朝張旭、懷素的草書中窺得筆法之妙,成為宋朝著名的草書名家。

0510ph026
黃庭堅《諸上座帖》(草書)
0510ph026

《諸上座帖》是黃庭堅書寫的大字草書,筆姿瘦勁奇崛,頗有懷素草書的狂態。但是,黃庭堅寫草書非常講究用筆,常常把撇筆、捺筆引長,有意表現點畫的頓挫爭折,製造一些牽引的情調。這樣寫狂草,好像狂奔途中驟然減速,把緊張有力的草勢鬆緩下來。所以,他的草書筆勢不如懷素狂放,線條不像懷素那樣圓暢通達地牽引回環。

Last updated:
2018-09-0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