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2140phn002
清末石印本《东周列国志》描述发生染指之祸的宴会情形(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40phn002

中国历代国君的死法甚多,可谓无奇不有,有因权臣谋弑而死,有因沉缅酒色而死,甚至有如晋景公掉进厕所淹死,秦武王逞能举重将自己砸死。至于郑灵公死于非命的原因更加离奇,他被弑的起因竟是一鼎鳖汤,这实在太过荒诞不经,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千真万确的史实。成语“食指大动”就出自这个饭局,而“染指”一词亦源出于此。这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主角是郑灵公、郑室宗亲公子宋和公子归生。

 

鳖汤惹的祸

公元前606年,在楚庄王问鼎于周的同年冬天,郑穆公去世,由穆公之子姬夷即位,是为郑灵公。楚庄王送灵公一只大以示祝贺。郑国公子归生(字子家)和上卿公子宋(字子公)都是贵戚之卿。“公子”就是公室子弟的意思,这两位公子和灵公都是同宗,若论辈分,这两位公子都是灵公的叔叔,算是“公叔”吧。公子宋与执政大臣归生交情甚笃。一天,两人一同去朝见灵公。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突然自己摇动起来,他就把食指伸出,凑到归生面前让他看,并对归生说:“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意思是他以往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有特别的美食可供品尝。归生觉得他吹牛,并不信他的话。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的鳖切成块儿。灵公见这只鳖很大,可以分给很多人吃,决定把它分赐给各大夫尝尝。看见这情况,归生由衷惊叹,公子宋则得意洋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十分好奇,问他们为何发笑,归生老实本分,原原本本说了途中公子宋的预言。不料灵公格局太小,觉得灵验与否决定权在自己,而不在老天爷,他偏要“逆天而行”。

bulb

鳖(粤音别),即鼋、甲鱼、团鱼,俗称王八,广东地区称水鱼,形状像龟,背甲上有软皮。

202140phn003
用鳖煮成的汤是引致郑灵公杀身之祸的原因(图片提供:Shutterstock.com)
202140phn003

春秋时期贵族宴饮都是分食制,一人一座,一套餐具,如同西方现代的饮食文化。鳖在鼎中煮了很久,等肉烂汤熟,分给大家之时,灵公故意安排厨子不分给公子宋。灵公此举分明是奚落他:食指动了又如何,还不是照样吃不到?公子宋乃是郑国权臣,何曾受过这种侮辱,遂勃然大怒,径直走到灵公席前,把食指探到那份鳖汤里,再将食指送到嘴里,尝了一口,然后扬长而去。这就是“染指于鼎”成语的由来。

 

公子宋此举无疑是对灵公的一种蔑视和挑衅。灵公一怒之下当场扬言要杀掉公子宋,他认为公子宋目无君上,当时鼎乃是王权的象征,公子宋身为大臣竟敢染指王权,罪当处死。染指遂被后人比喻为拈取不应得的利益。公子宋回去之后,心想自己已经得罪国君,难道赔给灵公一鼎鳖汤就能善后?他最终决定除掉灵公。公子宋虽然在郑国势力很大,但他毕竟不是郑国的执政卿,有些事做起来难免会遇到阻碍,于是他直接找执政卿公子归生,怂恿他和自己一起将灵公杀掉,然后重新拥立一位顺眼的国君。归生为人胆小怕事,何况灵公毕竟是他的亲侄子,他不忍心杀灵公,便对公子宋说:“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畜生老了,尚且不忍心杀死它,何况是国君呢?)对公子宋而言,他与郑灵公的矛盾已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他决定要先发制人。归生不愿合作,公子宋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毕竟他已将杀郑灵公的想法告诉归生,如果归生不参与就将其一并消灭。公子宋随即在灵公面前诬陷归生谋反,归生素来懦弱,遇事优柔寡断,他被公子宋威胁,不得已便参与了杀郑灵公的计划。

202140phn004
鼎在中国古代有王权的象征(图片提供:Shutterstock.com)
202140phn004

死得不明不白

可怜灵公继位不过半年时间就这样被杀掉。弑君这事在郑国并未激起巨大波澜,可能因他继位时间短,而且没有几个人效忠于他。他死后,郑国人就准备让他的弟弟公子去疾继位,不过公子去疾推辞说:“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若然想立贤能的人,那么去疾不够贤能。若然按照年龄顺序,那么公子坚年纪最大。)最终公子去疾的哥哥、郑灵公的庶兄公子坚继位,是为郑襄公。襄公即位后,想为死去的弟弟灵公报仇,欲将缪氏家族悉数诛灭。缪氏就是杀害灵公并奉公子宋为主的家族。公子去疾考虑到襄公继位不久,郑国局势还不稳定,于是劝阻道:“必去缪氏,我将去之。”(如果一定要杀光缪氏家族,我也将离开郑国。)郑襄公方才作罢,并将缪氏均任命为大夫。

 

郑襄公六年(公元前599年),公子归生去世。楚庄王自感身为诸侯之首,以声讨公子归生涉弑君为由,派兵围郑。郑国人因此砍碎归生棺木,驱逐他的族人,将郑灵公的谥号从“幽”改为“灵”,为其正名,因“幽”是恶谥,“灵”较为中立。当时公子宋是否仍在世,有否被清算,史书没有记载。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公子归生死后,公子去疾就追究灵公被弑之事,公子宋终被诛杀及暴尸于朝。

bulb

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后、诸侯和大臣,按其生平事迹作评定,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谥号起源于西周,是死后的盖棺定论。孔颖达《正义》云:“闻谥之善否,知其行之所好恶,由谥所以行迹也。”因此“谥”有美恶之分。

郑灵公之前的郑穆公做了22年国君,郑灵公之后的郑襄公做了18年国君,郑灵公却只做了半年国君。他的死亡虽然对郑国看似无足轻重,但在列国间却未必如此。孔子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春秋》中写道:“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归生杀害了君主姬夷。因归生的权谋比不上公子宋,听从公子宋而杀君主。君子说:归生以畜生老不想杀君主是仁,但他不能化仁心为仁行,没有讨伐公子宋弑君的恶行是不武,所以他不能达到仁道。)《春秋》纪事简洁,一字褒贬,凡记载弑君之事,称呼大臣的名字,就表示其罪在臣;称呼国君的名字,就暗示国君无道。《春秋》记载:“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这次弑君事件是君臣之名都已点名,表示君臣都有错。为什么放过罪魁祸首的公子宋,而归罪于归生?因为归生身为执政,不但知情不报,而且跟从谋逆,所谓“任重者,责亦重”,孔子理所当然要归罪于他。

 

以今人的观点而论,主犯必属公子宋无疑,胁犯才是归生。公子宋的心胸显然不够宽广,郑灵公或许想跟他开个玩笑,或让他收敛一点,不要过分夸耀,而公子宋却对这件小事耿耿于怀,甚至不惜冒着弑君的重罪而杀害灵公,其心胸之狭窄,确实不具备成大事之人的气度。这场饭局反映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的政治乱象,以致权臣因国君一时失礼,就不惜弑君。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12月2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