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匪夷所思——匈奴人是汉武曾孙?

202130phn018_01
内蒙古包头市市区。新莽政权败亡后,本名卢芳的刘文伯以“汉武帝曾孙”名义称帝,建都九原,即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图片提供:Fotoe)
202130phn018_01

王莽的新朝败亡后,绿林、赤眉等大型武装集团先后在长安建立政权,而各种政治势力也纷纷起事,称雄一方,包括河北的王郎、蜀地的公孙述、河西走廊的窦融、凉州的隗嚣等,还有在匈奴的支持下称帝,建都九原(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割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内蒙古中南部至山西、陕西北部部分地区)多年的刘文伯。


刘文伯本名卢芳,安定郡三水县(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北红城水古城)人。三水县当时属于安定属国,安置了许多内附汉朝的游牧、畜牧族群。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政治局势日益混乱。三水地区的胡汉首领们集议,认为卢芳是刘姓皇室的后裔,根红苗正,有助于守护三水各族民众的利益,立他为王。


卢芳怎么会是刘姓皇室后裔呢?原来在新莽末年,三水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西汉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曾迎娶匈奴谷蠡浑邪王的姐姐为皇后,生了三个儿子。至巫蛊之乱,长子即皇太子伏诛,皇后受连累而死。次子名次卿,逃亡到长陵(陕西咸阳东北)。三子名回卿,逃往安定三水县境。后来大将军霍光迎立次卿为帝,即汉宣帝刘病已。又恭迎回卿返京,但回卿谢绝,定居三水,生子孙卿,孙卿生文伯。这位兼具匈奴贵族血脉的汉武帝曾孙刘文伯,就是卢芳。


这显然是没有史实根据的谣传:一、西汉与匈奴之间的和亲,目前所见,都是汉女嫁入匈奴王室,未见有匈奴女子嫁入汉皇室之例。二、匈奴的统治架构中,从没有所谓“谷蠡浑邪王”的名号。三、汉武帝共生有六子,个个有据可查,其中并无次卿、回卿,当然更不可能有回卿的孙子刘文伯。


值得关注的是,卢芳为什么要虚构这个虚假的家世和身份?这个虚假无稽的谣传为什么能获得时当地乃至更广泛地区人们的认可?西汉后期,人心厌汉的情绪在社会上蔓延。王莽篡汉,固然有处心积虑的操作,但确也获得朝野的广泛支援,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心态。然而王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屡屡失策,新朝统治陷入困局,加上天灾频发,新莽末年社会激烈动荡,“钟摆效应”发生作用,人们又都怀念起西汉王朝的好来。再加上当时流行的意识形态,不再宣导“布衣而有天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宣扬显赫家世对接天命符应才有“真命天子”的资格。于是人心思汉成为大潮流,新莽末年的多股武装势力都奉刘氏宗室为其主,比如势力最大的绿林、赤眉集团。

202130phn019_01
汉代铜鼎,包头市九原区召湾汉墓出土。(图片提供:Fotoe)
202130phn019_01

汉成帝时,赵飞燕姊妹专宠后宫,却未能生育。赵氏姊妹为了固宠,毒杀有孕宫妃,残害皇子,令成帝无后。王莽篡位以后,长安有名叫武仲的男子,在大街上自称是成帝的儿子,名刘子舆,将兴复汉王朝,被官府抓起来杀了。河北的占卜师王郎,假冒刘子舆,说他的母亲本是宫中的歌女,以类似“狸猫换太子”的伎俩,“伪易他人子”,逃过了赵皇后的迫害。在原赵王刘子林、赵国大豪李育、张参等的支持下,“刘子舆”在邯郸称帝,“百姓多信之”,控制幽冀两州大部。次年为刘秀所破。卢芳假冒刘文伯,应该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破绽百出的虚构身份和虚构故事,为什么能在政治斗争中赢得实质支持、收获实质利益呢?因为谣言的主要功能,并非在人心浮动、众说纷纭的时刻向众人提供准确无讹的情报、消息,而在于能否恰当反映和满足特定时空的群体心态、期待和想像。新莽末年的谣言特别活跃,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冲突极其尖锐,社会非常不稳定,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而此时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构,在大众心目中已失去公信力。卢芳能够在这样的乱世获得三水地区诸族群的支持,显然具备一定的才干、能力,在当地拥有足够的人脉和影响力。当时当地的汉、匈、羌等族群信任他、需要他,自然也就选择相信“刘文伯”谣言。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12月1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