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中有一类谣言,称为“讹言”。“讹”有诈伪、讹误的意思,在古代,也用来形容怪诞妖异。在汉代的史书中,“讹言”的出现常与灾异情境密切相关。
西汉元帝、成帝统治时期,宦官、外戚、朝臣相争,各地则水旱灾情连绵,民心纷扰不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夏,各地连连大雨,京师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就下了四十多日大雨。洪水冲出山谷,四千余人遇难,官署、民居八万三千余所被毁。住在京师的官民群情纷扰,讹言纷传,说京师也即将发大水,出现了种种怪异现象。例如当年七月,住在城外渭水边的九岁少女陈持弓,听讹言说大水将至,就从长安城墙西侧入城,未持任何入宫凭证,施施然步入皇帝居住的未央宫,经过后宫的尚方署,一直闯到管理皇家园林的钩盾署,才被发现。要知道,帝制时代的京城和皇宫,禁卫森严,岗哨密布。未经许可而擅闯宫禁,属于重罪。警卫如果失职,也须严惩。陈持弓无故擅闯未央宫,可能是因为受到大水讹言的刺激。而在她进入宫禁的过程中,层层警卫视若无睹或无人留意,只能说明这些皇家的精兵当时都心神不宁,玩忽职守。
到了十月,大水将犯京师的讹言流传愈广,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城中大乱。汉成帝召集大臣商议,当时掌握实权的大将军王凤建议为皇太后、皇帝和后宫妃嫔准备船只,吏民可以登上城墙避水。众臣大多附议,只有左将军王商持异议:“自古以来,没听说有大水淹没城池的。如今突然传说大水将犯长安,这一定是讹言。如果现在令吏民离家登城,只会令百姓恐慌,扰乱秩序。”后来的事实证明,大水犯京师确实是谣传。左将军王商面对谣言引发的恐慌,在朝会上展现了镇静清醒的政治风格,协助朝廷作出了恰当的决策。但讹言的广泛流传,也往往折射出社会大众的焦虑和恐惧。京师虽然没有发大水,但“郡国被水灾,流杀人民,多至千数”,却是确凿的事实。当时政局不稳、吏治苛刻腐败,民众因讹言而引起的惊恐心态,完全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