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2125ph006_01
“捉放曹”情节里的曹操
202125ph006_01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为巩固权势,决定除掉宦官集团,但因太后反对,他遂与袁绍、曹操等人商议对策。这时袁绍提议让他秘密召集外地将领带兵进京,逼迫何太后诛杀宦官。曹操认为只要将几个为首的宦官逮捕,交给狱吏审明罪行,依法严惩就行了,“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曹操明白若召来外兵,等于引狼入室。可惜何进没有采纳曹操的真知灼见,不仅自己人头落地,还让董卓打着“勤王”的旗号,带兵进入洛阳,把东汉王朝折腾得天翻地覆,给洛阳百姓带来深重的苦难。

 

孟德献刀的真相

董卓进入洛阳后,废少帝,立献帝,不久又杀害何太后和少帝。董将洛阳城当作狩猎场,放纵部下抢劫,不仅黎民百姓遭殃,富贵人家也在劫难逃,甚至不少贵戚公卿之家亦被抢掠,妻女被强占,称为“搜牢”。董还不断将皇宫里的金银、珠宝、布帛搬到自己府内。董残害士民,倒行逆施,曹操是不以为然的,自然不会投入董的怀抱,但董却硬要拉曹入伙。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杜撰了一则曹行刺董不成,马上改口变献刀的故事:“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惊恐慌张),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曹操趁着董卓尚未回过神来,骑着西凉骏马飞出东门,逃之夭夭。董卓令发布文书,描绘曹操的外貌形状,张贴各处,以便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从此董与曹便成为生死仇敌。

 

然而,正史并无记载曹曾经行刺董的事件,只有记载董想拉拢曹,上表奏请曹为骁骑校尉。但是,曹没有接受董所封的官职,害怕惹祸上身,所以更名改姓,与西园助军右校尉冯芳、前将军袁术潜逃出洛阳,行刺董卓的是另有其人。一日,越骑校尉伍孚内着小铠(防身内甲),在朝服内暗藏佩刀去见董卓。一番言语之后,伍孚告辞离去,董送至门口,就在此时,伍孚拔出佩刀直刺董,怎奈董出身行伍,身手颇为敏捷,遭遇突变,却也能避开这致命一击,伍孚则被董手下捉住。董对此大为不解,问伍孚:“卿欲反耶?”伍孚愤然道:“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终为董卓所杀。

202125ph007
描画曹操向董卓献刀的插画
202125ph007

误杀吕伯奢的内情

董拉曹入伙,曹不愿意,从而变成朝廷钦犯。曹变易姓名,一路向东逃亡,如丧家之犬,留下一段历史遗案,成为后人非议曹的凭证。《三国演义》说这时候,陈宫是县令,曹路过县境为其所获。陈宫原本非常佩服曹,不惜弃官潜逃追随曹,与他一起逃亡。路过曹故人吕伯奢家,同往投宿。伯奢见故人之子远道而来,遂让曹在家中安顿休息,然后去准备酒菜招待他们;家人打酒杀猪,忙得不可开交。《三国演义》写道:“操与宫坐久,忽闻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闻言,憎恶其狠毒残忍,乘曹熟睡后,想把他杀掉。思前想后,总觉不妥,就抛弃曹而去,后来还投奔吕布,帮助他对付曹。其后陈宫被曹擒获,曹问陈宫一问题:“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陈宫回答:“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

202125ph008
“曹操杀吕伯奢”插画
202125ph008

那么,这件杀人案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三国志》根本没有提到杀人之事,连吕伯奢的名字也未曾提及。《魏书》写曹操带领数骑到成皋,拜访故人吕伯奢,吕氏不在家时,其子与宾客共同打劫曹,要抢夺他的马和财物,曹就反抗杀了吕家数人,这是正当防卫;《魏晋世语》则记载吕伯奢不在家,曹听闻食器声,怀疑其五子对自己不利而杀八人;孙盛《杂记》则说曹误杀人之后,怀着凄怆的心情说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杂记》所说曹杀人,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故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曹操事后旋即感到凄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曹操本性就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述及。可知此事并不可靠。然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大了。它扩大了百倍篇幅,绘声绘色地增加“谋董贼孟德献刀”和陈宫义释曹操等情节。曹误杀人之后,心情“凄怆”的感受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邪恶得多了,宁愿辜负全天下人,也不能让全天下的人辜负自己,这不是太可怕吗?

 

历史的事实是这样的:曹从洛阳出走,出虎牢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县)逃到中牟县(今属郑州市)时,亭长怀疑他是逃犯,将他逮捕,押往县衙。此时董卓的追杀令已下达,中牟县衙门也收到京城发来的文书。曹虽矢口咬定自己的真实身分,仍被县衙门的功曹认出。然而,中牟县这个功曹认为,如今天下大乱,不宜拘杀英雄,就说服县令放了曹。惟中牟县县令并非陈宫,因陈宫从未在中牟县任职;陈宫不曾和曹一同逃亡,也没看见曹杀害吕伯奢一家,他背叛曹另有原因。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当曹再次攻打徐州时,曹信任的张邈、陈宫、许汜、王楷等人却背叛曹操,迎接吕布占领兖州,这都是因为曹杀害陈留名士边让的缘故。边让名声甚大,是当时的名士和大儒,与孔融齐名。他曾被大将军何进征召为令史,也在洛阳受过蔡邕的推荐,连孔融、王朗都对他礼遇有加,官至九江郡太守。天下大乱后,边让返回故乡,因对曹言多轻侮,曹一怒之下,就把边让和他的妻儿全部杀害。曹这番举动,导致兖州之世家大族与名士几乎都背叛他,这才是陈宫背叛曹的真正原因。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11月1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