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25ph006_01
「捉放曹」情節裏的曹操
202125ph006_01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大將軍何進為鞏固權勢,決定除掉宦官集團,但因太后反對,他遂與袁紹、曹操等人商議對策。這時袁紹提議讓他秘密召集外地將領帶兵進京,逼迫何太后誅殺宦官。曹操認為只要將幾個為首的宦官逮捕,交給獄吏審明罪行,依法嚴懲就行了,「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曹操明白若召來外兵,等於引狼入室。可惜何進沒有採納曹操的真知灼見,不僅自己人頭落地,還讓董卓打着「勤王」的旗號,帶兵進入洛陽,把東漢王朝折騰得天翻地覆,給洛陽百姓帶來深重的苦難。

 

孟德獻刀的真相

董卓進入洛陽後,廢少帝,立獻帝,不久又殺害何太后和少帝。董將洛陽城當作狩獵場,放縱部下搶劫,不僅黎民百姓遭殃,富貴人家也在劫難逃,甚至不少貴戚公卿之家亦被搶掠,妻女被強佔,稱為「搜牢」。董還不斷將皇宮裏的金銀、珠寶、布帛搬到自己府內。董殘害士民,倒行逆施,曹操是不以為然的,自然不會投入董的懷抱,但董卻硬要拉曹入夥。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杜撰了一則曹行刺董不成,馬上改口變獻刀的故事:「曹操佩着寶刀,來至相府……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操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操惶遽(驚恐慌張),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餘,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遂遞與呂布收了。」曹操趁着董卓尚未回過神來,騎着西涼駿馬飛出東門,逃之夭夭。董卓令發布文書,描繪曹操的外貌形狀,張貼各處,以便捉拿曹操:擒獻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從此董與曹便成為生死仇敵。

 

然而,正史並無記載曹曾經行刺董的事件,只有記載董想拉攏曹,上表奏請曹為驍騎校尉。但是,曹沒有接受董所封的官職,害怕惹禍上身,所以更名改姓,與西園助軍右校尉馮芳、前將軍袁術潛逃出洛陽,行刺董卓的是另有其人。一日,越騎校尉伍孚內着小鎧(防身內甲),在朝服內暗藏佩刀去見董卓。一番言語之後,伍孚告辭離去,董送至門口,就在此時,伍孚拔出佩刀直刺董,怎奈董出身行伍,身手頗為敏捷,遭遇突變,卻也能避開這致命一擊,伍孚則被董手下捉住。董對此大為不解,問伍孚:「卿欲反耶?」伍孚憤然道:「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亂國篡主,罪盈惡大。今是吾死日,故來誅奸賊耳,恨不車裂汝於市朝,以謝天下。」終為董卓所殺。

202125ph007
描畫曹操向董卓獻刀的插畫
202125ph007

誤殺呂伯奢的內情

董拉曹入夥,曹不願意,從而變成朝廷欽犯。曹變易姓名,一路向東逃亡,如喪家之犬,留下一段歷史遺案,成為後人非議曹的憑證。《三國演義》說這時候,陳宮是縣令,曹路過縣境為其所獲。陳宮原本非常佩服曹,不惜棄官潛逃追隨曹,與他一起逃亡。路過曹故人呂伯奢家,同往投宿。伯奢見故人之子遠道而來,遂讓曹在家中安頓休息,然後去準備酒菜招待他們;家人打酒殺豬,忙得不可開交。《三國演義》寫道:「操與宮坐久,忽聞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鞍前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聞言,憎惡其狠毒殘忍,乘曹熟睡後,想把他殺掉。思前想後,總覺不妥,就拋棄曹而去,後來還投奔呂布,幫助他對付曹。其後陳宮被曹擒獲,曹問陳宮一問題:「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獨事呂布?」陳宮回答:「布雖無謀,不似你詭詐奸險。」

202125ph008
「曹操殺呂伯奢」插畫
202125ph008

那麼,這件殺人案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三國志》根本沒有提到殺人之事,連呂伯奢的名字也未曾提及。《魏書》寫曹操帶領數騎到成皋,拜訪故人呂伯奢,呂氏不在家時,其子與賓客共同打劫曹,要搶奪他的馬和財物,曹就反抗殺了呂家數人,這是正當防衞;《魏晉世語》則記載呂伯奢不在家,曹聽聞食器聲,懷疑其五子對自己不利而殺八人;孫盛《雜記》則說曹誤殺人之後,懷着悽愴的心情說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雜記》所說曹殺人,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故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曹操事後旋即感到悽愴傷懷,說明這次殺人是屬於誤會,並非曹操本性就安於做負人之事。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只見於此書,其他二書均未述及。可知此事並不可靠。然而《三國演義》的改動就大了。它擴大了百倍篇幅,繪聲繪色地增加「謀董賊孟德獻刀」和陳宮義釋曹操等情節。曹誤殺人之後,心情「悽愴」的感受沒有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也變成「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就邪惡得多了,寧願辜負全天下人,也不能讓全天下的人辜負自己,這不是太可怕嗎?

 

歷史的事實是這樣的:曹從洛陽出走,出虎牢關(在今河南省滎陽縣)逃到中牟縣(今屬鄭州市)時,亭長懷疑他是逃犯,將他逮捕,押往縣衙。此時董卓的追殺令已下達,中牟縣衙門也收到京城發來的文書。曹雖矢口咬定自己的真實身分,仍被縣衙門的功曹認出。然而,中牟縣這個功曹認為,如今天下大亂,不宜拘殺英雄,就說服縣令放了曹。惟中牟縣縣令並非陳宮,因陳宮從未在中牟縣任職;陳宮不曾和曹一同逃亡,也沒看見曹殺害呂伯奢一家,他背叛曹另有原因。興平元年(公元194年),當曹再次攻打徐州時,曹信任的張邈、陳宮、許汜、王楷等人卻背叛曹操,迎接呂布佔領兗州,這都是因為曹殺害陳留名士邊讓的緣故。邊讓名聲甚大,是當時的名士和大儒,與孔融齊名。他曾被大將軍何進徵召為令史,也在洛陽受過蔡邕的推薦,連孔融、王朗都對他禮遇有加,官至九江郡太守。天下大亂後,邊讓返回故鄉,因對曹言多輕侮,曹一怒之下,就把邊讓和他的妻兒全部殺害。曹這番舉動,導致兗州之世家大族與名士幾乎都背叛他,這才是陳宮背叛曹的真正原因。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11-15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