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0601ph011
《石鼓文·车公篇》摹写(缩小)
0601ph011

战国文字处于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向秦汉时代的篆文、隶书过渡的重要阶段,内容比较丰富。依据记录文字的材料,分石鼓文、盟书文字、简帛文字、玺印文字和货币文字。

 

古人为使自己的事迹或思想流传后世,除了在青铜器上铸制文字,或在竹简帛书上书写文字外,也在石头上刻写文字。中国现存最早的长篇石刻文字,就是大约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石鼓文》。《石鼓文》是唐代初年在天兴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发现的,共约七百余字,分刻于十面石头之上。石头直径三尺有余,形似大鼓,于是人们就叫它石鼓。石鼓上的文字均为四言诗,一共十首,主要记述了秦国国君整治道路、游观渔猎的盛况,因其讲到打猎的内容特别多,所以后人也称它为猎碣的意思是圆顶的碑石。1965年出土于山西侯马晋城遗址的战国初叶的盟书文字,不仅是中国早期盟书类文献的典型代表,更是早期毛笔字文献的典型代表。

0601ph012
宗盟类盟书的摹本(正反两面)
0601ph012

盟书,也叫载书,是记载盟誓约信的专门文书。一般一式多份,一份收藏在盟府,一份埋藏在地下,另一些则分由与盟者保管。侯马盟书大多是用毛笔书写于圭状的玉石片上,其字体虽跟当时的铜器铭文近似,但较少雕琢之气,显得自然得多。出土的文物资料证明,从战国到魏晋时期,人们主要是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来写字的。竹片叫简,木片叫札或牍,统称为简牍。若干简编缀起来叫策(通),连称简策。汉武帝末年,鲁共王为扩建宫室,拆毁了孔子的旧居,在墙壁中发现了大量的战国竹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现的一批竹简。晋武帝时汲郡有人盗掘战国时代魏襄王墓,从墓中掘出带字的竹简好几十车,是中国历史上竹简的又一次大批发现。由于竹简上的战国文字是用古隶写成的,起笔较尖,末笔较重,形似蝌蚪,因而人们叫它蝌蚪字

0601ph013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字
0601ph013

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实物,玺印大约出现于春秋中叶,到战国时代已很通行,这与当时战事频仍、贸易发达的局面相应。研究玺印文字,有助深入探讨汉字的特性及应用状况。而要在有限的方框中合理地布置若干方块汉字,没有专门的技术和高深的美学修养,显然是不行的。

0601ph014
楚国官玺图
0601ph014

在战国时代,魏国的布币、齐国的刀币、周及燕的圜钱上都刻有文字。布币可简称梁布。梁指大梁,是魏国的都城;布指布币,是主要流行于三晋的铲形铜制货币。刀币除齐国外,也在燕、赵等国流行,说明当时这一区域曾经把铜刀作为商品交易时的媒介来使用。圜钱又叫圆钱,是一种外圆中空、仿自环璧或纺轮的铜币,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0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