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古人如何巧用谐音?

0608phn007_01
汉字的数量不少(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0608phn007_01

汉字数量很多,但音节有限,于是出现了许多同音字和近音字。古人利用汉字在语音上的这一特点,创造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就是借助同音字或近音字的条件,使字词或句子同时兼有字面和字外两层意思,并以字外意思为重点。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一首巧用谐音的名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晴雨的“晴”,与感情的“情”谐音,表面看似写天气之“晴”,实则是写人之“情”。古往今来,人们不但利用谐音作诗、撰联、为文,使诗词、对联、文章风趣生动,而且还编写了许多语言的游戏,从而丰富了娱乐生活。

bulb

同音字和近音字

同音字就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的字。近音字就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相近的字。如普通话的“八”(bā)与“巴”(bā)、粤语的“巴”(ba1)与“芭”(ba1)等就是同音关系;“把”、“爸”、“罢”等就是近音关系。

谐音文

谐音文是语言游戏中的一种。文中的字或音同,或音近,但它不是同音字或近音字的拼凑,而是有一定的意思。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施氏嗜狮史》,就是一篇有名的谐音文,篇中用了八十多个念(shi)的同音字。原文写到:“‘石室诗史’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适氏石室。石室湿,氏拭室。氏始试食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试释是事。”有些方言区的人,如广东人和福建人,由于受方言影响,常常把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sh)读为舌尖前音(s)。这篇谐音文对学好普通话(sh)声母的发音很有帮助。

 

急口令

“急口令”也叫“绕口令”,也是一种语言游戏。它用声、韵、调极易混同的文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说快了很容易发生错误。试念下面的急口令,并注意它绕在何处:“山前有个严圆眼,山后有个杨眼圆,二人山前来比眼;不知是严圆眼比杨眼圆的眼圆,还是杨眼圆比严圆眼的眼圆。”“杨”(yáng)、“眼”(yǎn)、“圆”(yuán)、“严”(yán)这四个字的语音相近,韵母、声调有一些区别,同时交叉重叠,读起来非常绕嘴。如果用普通话快速念出来,其中的(i)和()、(n)和(ng)常常念错,尤其是那些受方言影响,分不清(i)与(),(n)与(ng)的人,读起来更为吃力。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3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