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0610ph001
0610ph001

中国成语的起源、典故及意思,每每与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一句成语背后,往往隐含很多历史故事、古代名人、风俗等知识。中国大部分成语源自神话传说及寓言故事,神话传说体现了人民大众对自然界,以及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的向往;寓言故事则透过假托的人或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和教训,往往带有劝戒或讽喻的意思,例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

 

中国历史悠久,许多精彩又富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记载于文化典籍中,前人从中加以概括或提取,便产生了一些成语。例如“纸上谈兵”、“卧薪尝胆”等。中国拥有极丰富的古典作品,流传千古,形成经典,如《诗经》、《论语》、《孙子兵法》等,当中包含哲理名言,言简意赅,反映恒久不变的生活经验,做人道理,因而成为成语的极佳素材,例如“知己知彼”、“不耻下问”等。

 

成语大多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或经典名言概括而来,故不能单凭成语字面意思来理解,否则容易发生误解,必须了解来源、典故及其发展变化,才能真正理解真正含义。例如“四面楚歌”字面意思指,“四面都是楚国的歌曲”;其实道出秦末汉王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把他困于垓下,项羽夜间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国已被刘邦占领,军心动摇。其真正含义是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助的困境。此外,也有根据生活、劳动经验,创造出相当数量的成语,这些成语生动活泼,但背后不一定有典故,可单从字面了解其含义,例如“同病相怜”、“苦尽甘来”等。

 

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但原文多是一段话语,这就需要改造原文,压缩成四字。这格式能符合汉人成双作对的心理,容易上口,内容又含蓄丰富。例如: 北朝乐府《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简化成“扑朔迷离”。 《诗经‧国风》:“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简化成“一日三秋”。

 

熟悉成语意义的发展变化,不要望文生义。例如“不求甚解”出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即喜欢读书,只追求精神实质的理解,不拘泥一字一句的解释,显然是褒义。但现今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解释,属贬义。

 

成语还常在本义基础上产生比喻义。例如:“雨后春笋”本指“春天雨后竹笋长得又快又多”,现比喻某种事物大量涌现或蓬勃发展。“水落石出”本是描写风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来比喻真相大白。

 

成语有别于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多有出典可查,书面语色彩。谚语由固定的语句,字数不固定,例如恨铁不成钢、新官上任三把火;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面像谜面,后面像谜底。例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惯用语多为三个字,构成动宾关系,例如开夜车、灌米汤。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0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