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屡败屡战——孙中山的多场革命运动

mainsite_5000_0122_4_header_v1
mainsite_5000_0122_4_header_v1

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交会的时刻,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和社会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腐败的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革命运动的浪潮因此卷起,各地纷纷出现名目不同的革命团体,兴中会不再是孤军作战。孙中山深知必须加强组织工作,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以之作为革命中枢,领导日益汹涌高涨的革命运动,他还作广泛宣传,促使民众觉醒,推动知识分子参与革命。

 

由于清政府的压迫和钳制,内地的革命宣传受到阻遏。沿海大城市、港澳地区和国外华人聚集的地方,便成为革命思想传播的主要基地,而有关的思想则同时向内地辐射和伸展。适逢这时期出现了留学潮,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集中地。他们热情、敏感、积极地接受新事物,因而成为革命思想传播的主要承担者。以他们为主要编撰者的革命报刊,更是异彩纷呈,影响甚大。一批革命宣传家从中脱颖而出,在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0122ph032
1906年的孙中山,时年39岁。
0122ph032
0122ph033
革命报刊之一《民报》
0122ph033

自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从经验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不可能再采取和平的手段,而必须某程度上采用武力。从兴中会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直接策划了十次武装起义。这些规模不等、形式有别的发难,表现了革命党人和民众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但是,所有起义都以失败告终,根本的原因是在于没有建立起一支完备强大的武装力量,而主要的弱点则是未能充分发动、组织民众,以致缺乏坚实的物质力量和可靠的基地。

0122phn00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0122phn001

在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他的战友毫不气馁。1910年11月,孙中山同各地同盟会领导人在马来西亚半岛的槟榔屿集议,决定在广州再谋大举。会后,孙中山赴美洲筹款;黄兴则于翌年初到达香港,在跑马地设立统筹部,自任统筹部长,以赵声为副部长兼起义军总司令。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后,决定4月13日发难,由黄兴亲赴广州指挥,但却因枪械未到等原因而两度延期,到4月27日才举义。黄兴率领一百二十余名革命党人猛攻两广总督府和督练公所,两广总督张鸣岐逃走。义军又分三路在龙王庙、小北门等处与清军巷战,终因缺乏配合、双方力量悬殊而失败。广州之役的战死者57人,被俘就义者29人,共86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等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沙河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之役虽然失败,但却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正如孙中山后来感叹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