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蔡元培怎样为现代学术奠基?

202117phn017_01
1933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中)与其他同仁合影(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17phn017_01

五四运动后,蔡元培虽然仍任北大校长职务,至1923年才正式离任。其间,他曾前往欧美考察教育及到檀香山出席太平洋教育会议。当他离职后,与家眷再前赴欧洲,先在比利时居住,继而到法国协助办理华法教育会及里昂中法大学事务。1924年其妻子在德国汉堡大学报名入学,他则在该校研究民族学。这年他已五十八岁。

 

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4月成立,蔡元培回国出任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翌月议决成立中央研究院,他被推为筹备委员。当时又有提议,组织中华民国大学院,作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国民政府于是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

 

提倡“教授治校”

大学院及大学区制,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新尝试,最初先在北平(包括河北省)、江苏及浙江三区试行。这个主张是根据法国学制,参以英、美、德诸国制度,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一大学,区内的中小学教育和有关教育范围内的活动,均由大学办理及兼管。其上设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学术教育机关,管理全国学生及教育行政事务,而由大学校长及专门学者组成的“大学委员会”决定其政策。这个设计是试图以学术代替官僚的作风,目的在于建设独立的教育制度,由教育专家负责教育事业,用意未尝不善。但因条件未备而仓促颁行,加以国内政局不稳,引起不少流弊,结果取消。

 

蔡元培对于大学管理的重要主张是“教授治校”,他在教育总长任内已有类似见解,而由接任的教育总长范源濂正式公布,明定大学设置评议会和各科教授会。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完全实现了这一主张。其后实行大学区制时,不少条文亦以之为原则。“教授治校”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理念,至今仍备受推崇。蔡元培主张教育事业要与学术研究相配合,尤以高等教育为然,强调大学不单只负责教学,同时也是学术研究机构,要设立各科研究所,他又把研究生部门改称为“研究院”。

 

成立中央研究院

1927年11月,中央研究院筹备会及专门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推蔡元培为院长人选。次年4月,国民政府任命他为中央研究院院长,他随即于6月在上海主持第一次院务会议。

 

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6月9日正式成立,其任务是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之研究。其组织形式,是在院长领导下设立行政、研究、评议三部分,而以研究为其中坚。至1930年初,相继成立了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九个研究所和一个自然博物馆,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为研究员,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研究体系。作为当时全国最高学术机关的中央研究院,规模至此渐备。各个研究所在十几二十年间做出了不少成绩。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学术界以介绍西方科学成就为主的局面,至此渐见改观,本国的一些研究成果,甚至达到世界水平。蔡元培的领导,与有功焉。中央研究院在储备人才、扶掖专家及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功劳。

202117phn018_01
江苏南京,中央研究院旧址。(图片提供:常鸣/FOTOE)
202117phn018_01

在香港病逝

1936年11月下旬起,蔡元培身体不适,大病了一场,自此健康渐差。“七七事变”爆发后,中日战争扩大,日本侵华更为猖獗。年届七十一岁的蔡元培在丁西林、周仁陪同下,离开上海,赴香港养病。1938年2月28日,他还在香港旅馆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务会议,总干事朱家骅及各所所长均有参加,并通过要案七项。1940年1月11日,他为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改选事,致函评议会秘书长翁文灏,委以最后决定权由他执行。这是蔡元培为中央研究院办的最后一件公事。同年3月3日蔡元培胃病突发,翌日入医院时已昏迷,延至5日与世长辞。

 

总的来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是他为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服务的三件主要工作,而且都有巨大的贡献。教育与学术并重,是他垂训后辈文化人的至高理念。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5月0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