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蔡元培怎樣為現代學術奠基?

202117phn017_01
1933年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中)與其他同仁合影(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7phn017_01

五四運動後,蔡元培雖然仍任北大校長職務,至1923年才正式離任。其間,他曾前往歐美考察教育及到檀香山出席太平洋教育會議。當他離職後,與家眷再前赴歐洲,先在比利時居住,繼而到法國協助辦理華法教育會及里昂中法大學事務。1924年其妻子在德國漢堡大學報名入學,他則在該校研究民族學。這年他已五十八歲。

 

南京國民政府在1927年4月成立,蔡元培回國出任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翌月議決成立中央研究院,他被推為籌備委員。當時又有提議,組織中華民國大學院,作為最高教育行政機關,國民政府於是任命蔡元培為大學院院長。

 

提倡「教授治校」

大學院及大學區制,在中國教育史上是一個新嘗試,最初先在北平(包括河北省)、江蘇及浙江三區試行。這個主張是根據法國學制,參以英、美、德諸國制度,分全國為若干大學區,每區設一大學,區內的中小學教育和有關教育範圍內的活動,均由大學辦理及兼管。其上設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的學術教育機關,管理全國學生及教育行政事務,而由大學校長及專門學者組成的「大學委員會」決定其政策。這個設計是試圖以學術代替官僚的作風,目的在於建設獨立的教育制度,由教育專家負責教育事業,用意未嘗不善。但因條件未備而倉促頒行,加以國內政局不穩,引起不少流弊,結果取消。

 

蔡元培對於大學管理的重要主張是「教授治校」,他在教育總長任內已有類似見解,而由接任的教育總長范源濂正式公布,明定大學設置評議會和各科教授會。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完全實現了這一主張。其後實行大學區制時,不少條文亦以之為原則。「教授治校」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理念,至今仍備受推崇。蔡元培主張教育事業要與學術研究相配合,尤以高等教育為然,強調大學不單只負責教學,同時也是學術研究機構,要設立各科研究所,他又把研究生部門改稱為「研究院」。

 

成立中央研究院

1927年11月,中央研究院籌備會及專門委員會召開成立大會,通過《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推蔡元培為院長人選。次年4月,國民政府任命他為中央研究院院長,他隨即於6月在上海主持第一次院務會議。

 

中央研究院於1928年6月9日正式成立,其任務是實行科學研究,指導、聯絡、獎勵學術之研究。其組織形式,是在院長領導下設立行政、研究、評議三部分,而以研究為其中堅。至1930年初,相繼成立了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心理、社會科學九個研究所和一個自然博物館,聘請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為研究員,初步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研究體系。作為當時全國最高學術機關的中央研究院,規模至此漸備。各個研究所在十幾二十年間做出了不少成績。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學術界以介紹西方科學成就為主的局面,至此漸見改觀,本國的一些研究成果,甚至達到世界水平。蔡元培的領導,與有功焉。中央研究院在儲備人才、扶掖專家及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功勞。

202117phn018_01
江蘇南京,中央研究院舊址。(圖片提供:常鳴/FOTOE)
202117phn018_01

在香港病逝

1936年11月下旬起,蔡元培身體不適,大病了一場,自此健康漸差。「七七事變」爆發後,中日戰爭擴大,日本侵華更為猖獗。年屆七十一歲的蔡元培在丁西林、周仁陪同下,離開上海,赴香港養病。1938年2月28日,他還在香港旅館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務會議,總幹事朱家驊及各所所長均有參加,並通過要案七項。1940年1月11日,他為中央研究院評議會改選事,致函評議會秘書長翁文灝,委以最後決定權由他執行。這是蔡元培為中央研究院辦的最後一件公事。同年3月3日蔡元培胃病突發,翌日入醫院時已昏迷,延至5日與世長辭。

 

總的來說,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是他為中國教育界和學術界服務的三件主要工作,而且都有巨大的貢獻。教育與學術並重,是他垂訓後輩文化人的至高理念。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5-04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