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的贡献是否最大?

202122phn028_01
孙中山肖像(图片提供:樊甲山/FOTOE)
202122phn028_01

1911年10月底,美国科罗拉多州典华城(Denver或译丹佛)的大街上,有一个年近半百的中国人,挥舞着一份报章,跳来跳去,声嘶力竭地高声呼喊,直至泪流满面、面红耳赤,路人皆侧目而视。这个人手持的报章头条写着:“武昌为革命党占领”!这个发狂的人就是孙中山。当时孙的境况相当恶劣,大力资助他革命的哥哥孙眉已经破产;美国华侨也不买他的账。最后孙中山沦落到在餐馆里做杂工。

 

武昌起义成功,大大出乎孙中山的预料。事实上,武昌起义成功,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起义的日期原定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后因预备不足,改迟10天。然而,在八月十八日,革命党的机关被巡捕破获,党人名册也被搜去,于是在仓猝之间,革命党人决定在八月十九日(阳历10月10日)起事。辛亥武昌起义的领袖是新军的下级军官熊秉坤。他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督衙门。总督瑞澄当即弃城出逃,新军统制张彪也随之出逃,于是文武官吏都弃城逃走了。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据了武昌。革命党人临时强迫官阶较高、声望较佳的黎元洪为鄂军都督。因瑞澄、张彪庸懦无能,临阵脱逃,起义竟然侥幸成功,可以说是计划之外的革命。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身在美国,与策划和参与武昌起义的文学社与共进会,没有直接关联。这事实连孙中山本人都认为“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孙不仅对自己的英国教师康得黎(James Cantline)表示,对边缘化的国内政局“不介意”,而且他在接受美国记者访谈时,还宣告自己已经完成历史的使命。他说:“在中国人当中,有许多素养高尚之士,相信他们必能担负组织新政府的任务,他们早有精密的计划,使旧中国的王朝转变为共和国。”“不管我将成为中国名义上的领袖,还是将与袁世凯或其他人联合,对我都不重要,我已完成了我的使命。”

 

武昌起义爆发后,整整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孙中山一直不在中国。不过,武昌起义后,革命阵营已变得相当复杂。除了同盟会外,还有立宪派和旧官僚混迹其中。究竟应该选黄兴或黎元洪做大元帅,几股力量僵持不下,哪一方都提不出令各方满意的人选。此时孙中山回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当选临时大总统,黎被选为临时副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兼任参谋总长,授大元帅军衔,革命阵营的矛盾顿时烟消云散,可见孙中山声望之隆。

 

虽然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人在国外,没有亲身指挥武昌起义,但革命取得成功,孙的贡献仍然最大。为什么?因为历史是由各件事件相激相荡,不断积累发展的结果。若只摘取历史的片段,就无法客观全面地认识孙的不朽功勋。孙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是中国第一个职业革命家,第一个在中国燃起共和革命之火的先行者。无论革命遭遇多么严重的挫折,他都乐观奋斗,鼓励革命党人继续奋斗,决不放弃。鲁迅说他“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

 

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出现了很多革命组织,比较有规模的有兴中会、同盟会、华兴会、正气会、自立会、文学社、共进社、光复会、日知会等革命组织,这些组织大多各自为战。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在这些团体中,孙中山发起成立的兴中会影响最大。黎东方在《细说民国创立》一书中说:“兴中会成立以前,中国仅仅有过换朝代的革命组织。兴中会成立以后,中国才开始有了不以换朝代为目的,而以‘创建民国’为目的的革命组织。”

 

1894年11月24日,在美国夏威夷的首府檀香山,孙中山在一位叫何宽的华侨家中成立了“兴中会”。兴中者,振兴中华也。自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侵逼接踵而至,国运艰危。有志之士深感亡国灭种之患,逼在眉睫,于是苦思救亡图存之道。数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国文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与奇变。列强不但船坚炮利,其他科学成就也远在中国之上,故西方文明严重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孙中山为了救国,呼吁国人发奋为雄。他提出了《兴中会章程》。其中的第一条,规定“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他提出“振兴中华”四字后,“振兴中华”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百折不回地追求的梦想。以孙中山为例,他长期在海外为革命筹款,曾遭多国驱逐;他在伦敦蒙难,被清朝公使馆绑架,险遭不测,但他的革命决心却始终坚如磐石,没有丝毫动摇。

202122phn029_01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华侨中建立兴中会。图为孙中山手书的兴中会誓词。(图片提供:缘紫舞/FOTOE)
202122phn029_0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概括了当时中国人对未来的期盼,是当时中国较先进的理论。三民主义的内涵相当丰富,简而言之,就是求中华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求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权主义,求民生幸福的民生主义。“三民主义”理论,推进了中华文化的近代转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以儒学为核心,儒、释、道相容并包的文化体系。儒学自孔子首倡,经历两千余年的发展变化,到宋明理学,已达到顶峰,既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动力,也无法适应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社会转型的需要。中华文化面临历史性的转折关头,近代有识之士,虽然努力为中华文化注入活力,但都无法使中华文化更新,未能形成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第一个有完备的理论体系,推动中华文化的近代转型。

 

对孙而言,民族主义,乃是富国强兵的思想资源。基于这种认识,孙说:“民族主义就是人类生存的宝贝……民族主义便是人类生存的工具。”可以说,三民主义催生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自《三民主义》在1905年面世以来,曾经鼓舞了大批志士仁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为6年后辛亥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其意义不能低估。

 

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抵达香港,胡汉民与廖仲恺到港迎接。胡认为袁世凯居心叵测,首鼠两端,建议孙留粤练兵,待机而动。孙说:“今日中国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开世界未有之例,何必言兵。”他知道袁世凯并不可信,但利用他推翻清廷,“胜于用兵十万。”事实上,孙的想法是深谋远虑的,让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比革命党人挥师北伐容易得多。用这种和平的手段收共和革命之功,可以减少很多人命损失;一旦中国结束帝制,走向共和,谁想复辟帝制,就难以得逞了。胡为孙的远见卓识所折服,命陈炯明代理广东都督之职,自己随孙北上。

 

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投票选举临时大总统,候选人有孙中山、黄兴、黎元洪3人,选举以每省1票为原则。虽然武昌起义时,孙不在国内,于选举前4天才回国,但孙以16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在这次参加投票的45人中,立宪派占多数。孙中山高票当选,表明孙当时威望甚高,连与革命派长期论战的立宪派,都承认他对共和革命的卓越贡献。虽然孙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只有45天,但他却是国共两党一致推崇,世界华人共同景仰的唯一革命家。有趣的是,孙当选临时大总统时,章太炎颇不以为然,他认为总统的位置,“论功应属黄兴,论才应属宋教仁,论德应属汪精卫。”总之,无论如何轮不到孙中山。但是章太炎的说法是相当偏颇的。共和革命成功,黄兴、宋教仁等人固然功不可没,但孙中山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诚如史学家唐德刚在《袁氏当国》所言:章太炎忘记了“论革命历史,论海内外声望,论建国学理,则应属孙文。”就是凭这三条,孙中山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02122phn030_01
孙中山塑像,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展品。(图片提供:聂鸣/FOTOE)
202122phn030_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4月1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