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帝师没路—皇帝的老师怎样沦为乞丐?

202119phn020_01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可园学古堂,营造的是古代老师坐在塌上授课时的场景。(图片提供:孙同超/FOTOE)
202119phn020_01

“道”是古代士人渴望追求的最高理想、价值和真理,此即孔子所谓的“志于道”(见《论语‧述而》)。然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却不容易,因为“道”对大部分人来说像一个距离很遥远并且不易到达的圣域,所以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见《论语‧泰伯》)。除了依靠自身刚强的毅力作长期奋斗外,大多数人还需要老师的辅助才能更接近“道”。尽管老师肩负着“传道、受业、解惑”(见韩愈〈师说〉)的重责,但当中的一部分却被横加白眼。这情况到近来更愈演愈烈,愈来愈多老师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历代统治者如何对待老师?为何帝师的地位每况愈下?

 

老师的地位在先秦时期最高。《礼记‧学记》云:“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意即大臣在两种特殊的情况下可“不臣于君”,其一是臣子在尸祭中担任祭主的时候;其二则是臣子出任老师的时候。然而老师的尊贵地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皇帝制度后却未能延续,因为秦及汉初朝廷不立天子之师。西汉末年复立帝师,据《唐六典》卷一所载:“汉哀、平间,始尊师傅之位在三公上,谓之‘上公’,明虽天子必有所师。”太师、太傅和太保作为皇帝的老师,其地位在丞相、太尉等三公之上,可谓位极人臣。由于朝廷对帝师也有极高的要求,“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所以在汉魏时期“或废或置”(均见《唐六典》卷一),由此可见,在制度上天子有师傅之美名,但其实则多是尊而不用。

bulb

尸祭

“尸”是指扮演死者或鬼神的活人,是上古祭祀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一般“尸”在祭祀时,会代表死者或鬼神来享用祭品。

到了唐代,太师、太傅和太保这些职位甚少除授,多见用于大臣卒后的赠官,而真正负帝师之责的则是侍读和侍讲学士。侍有承、奉之意,也有陪侍之意,所以不论是侍读或侍讲均是以卑侍尊,为师之尊严几乎荡然无存。尽管侍读和侍讲学士仅是五品官员,但有些皇帝对他们的老师仍然毕恭毕敬。据《旧唐书》卷一百二〈马怀素传〉记载:“(马)怀素……深为玄宗所礼,令与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同为侍读。每次合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上居别馆,以路远,则命宫中乘马,或亲自送迎,以申师资之礼。”尽管唐玄宗礼待其师,但他并未有在制度上提高侍读和侍讲的地位。

 

到了宋代,讲读官在经筵为皇帝讲课时更需站立,不能像前朝的侍读和侍讲官一样与君主“坐而论道”。两宋之际的名臣叶梦得(1077-1148年)对这一转变有深刻的描述,现引录如下:

 

“国朝经筵讲读官旧皆坐,干兴后始立。盖仁宗时年尚幼,坐读不相闻,故起立欲其近尔,后遂为故事。熙宁初,吕申公(吕公著)、王荆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吴冲卿(吴充)知谏院,皆兼侍讲,始建议:以为六经言先王之道,讲者当赐坐,因请复行故事。 ……苏子容(苏颂)……以为讲读官曰‘侍’,盖侍天子,非师道也……申公等议遂格。今讲读官初入,皆坐赐茶,唯当讲,官起就案立,讲毕复就坐,赐汤而退。侍读亦如之,盖干兴之制也。”(见《石林燕语》卷一)

bulb

经筵

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

从上可知,讲读官直至宋真宗晚年仍是坐着侍讲,直至仁宗初年才因为便于沟通和指导年幼皇帝才离开坐席和站近天子,而这一立讲的模式不但未因仁宗年岁渐长而改变,反而成为了新常态。到了神宗初年,吕公著和王安石等人认为“六经言先王之道,讲者当赐坐”,试图恢复宋初的坐讲,但被苏颂等人以“侍,盖侍天子,非师道”为由否决。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讲读官尽管是站着侍讲,但皇帝对其师仍甚具礼数。讲读官到来时,北宋的皇帝会先请其就坐并赐茶作迎接,且在课堂完结后让其复坐并赐汤慰劳。相比之下,明代的讲官不但是站立侍讲,还需在讲毕后跪谢皇帝,“前后皆一拜三叩头。”《春明梦余录》卷九〈文华殿〉更有甚者,“(景泰)帝每临讲幄,辄命中官掷金钱于地,任讲官遍拾之,号恩典。”(见《明史》卷一百五十二〈仪子铭传〉)讲官需俯伏取钱谢恩,可见其在景泰帝眼中与乞丐无异。帝师之尊严沦落至此,可谓不胜唏嘘。

 

综上所述,可知帝师的地位在先秦时期最尊,甚至可不臣于君,但此后却无以为继,其品位从西汉晚年王臣之最高位的上公,降至唐代与一般“朝臣”无异的侍读和侍讲。其后宋代讲官从坐讲到立讲的转变,乃至明代皇帝对其师之傲慢态度,均是师道日益不振之明证。帝师尊严之殒落,反映了统治者对真理和知识追求的漠视,愈发背离知识分子追求的“道”,教育日渐沦为政治的附庸。

202119phn021_01
山西省寿阳县平舒村是清朝道光、咸丰、同治的帝师祁隽藻故里。图为村内的马首农言雕塑。(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19phn021_01
上载日期:
2022年03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