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同心抗疫—皇帝和官员可以做什么?

202119phn014_01
宋仁宗像,十八世纪《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彩绘插画。(图片提供:宝盖头/FOTOE)
202119phn014_01

人类过去曾遭受无数次瘟疫的威胁,全赖先贤们在抗疫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人类才能繁衍至今。那么古人的经验和智慧有否可以借鉴的地方?本文以一千年前的宋代社会为中心,浅述皇帝和地方官员如何帮助民众对抗瘟疫。

 

至和元年(1054年),当时的首都开封府瘟疫肆虐,太医呈上两只犀牛角予宋仁宗(1010-1063年)服用以避疫,其中一只是极为罕见的珍贵药材通天犀角。仁宗着紧百姓的安危,希望把通天犀角打碎,从而分发给民众用以和药。一位名叫李舜卿的宦官向仁宗进言,说通天犀角珍贵异常,应当留下供皇帝享用,仁宗却不以为然,谓“吾岂贵异物而贱百姓哉!”遂立刻命人把通天犀角打碎并分发给疫民。嘉祐五年(1059年),开封府再次爆发瘟疫,宋仁宗有见“贫民为庸医所误死者甚众”,遂下令翰林医官院选名医到开封府的属县为病人“审处其疾状”,且予之赠药。

 

皇帝在抗疫中以身作则,地方官员也上行下效。宋代大文豪苏轼(1037-1101年)在元祐四年(1089年)知杭州期间“岁适大旱,饥疫并作”,苏轼除了请朝廷减免上供米和减价卖常平米等措施以赈济饥民外,“又多作𫗴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有见杭州是当时水路和陆路交通的中心,疫病更容易在该地蔓延和引致更多病人死亡,苏轼遂筹集二千缗钱,且捐献其私藏的五十両黄金作兴建和营运病坊之用,病者因此得以被隔离,从而阻止瘟疫在社会扩散。在苏轼的苦心经营下,杭州“活者甚众”。

202119phn015_01
四川眉山三苏纪念馆内的苏轼像(图片提供:黄金国/FOTOE)
202119phn015_01

与苏轼同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1019-1083年)在熙宁九年(1076年)知洪州时也“会岁大疫”。曾巩下令在洪州的属县和地区“皆储药以授病者”,且责成医官为他们视疾。对于那些因病未能自理生计的民众或军士,政府不但为他们提供住宿,还资助其饮食和衣物等生活必需品。有赖曾巩主导的防疫和纾困措施,洪州人得以渡过难关。

 

另一地方官赵抃(1008-1084年)在熙宁九年知越州期间,所面对的瘟疫,似乎比苏轼和曾巩的更严重。据曾巩在〈越州赵公救灾记〉一文中记载:“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赵抃所采取的防疫措施与苏轼相类似,“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此外,赵还雇用了两名僧人,让他们在病坊里从事与今天护士相似的工作,照料病人的“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赵抃更不惜自掏腰包,以私钱“给病者药食”。对于赵抃在抗疫方面的尽忠职守和无私奉献,曾巩称“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在抗疫方面比赵抃更亲力亲为的还有田昼(1069-1113年)。他在政和年间(1111-1118年)知淮阳军时遭逢大疫,史称田“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每天带着医官到不同的病户,询问他们用药后的情况。或许由于操劳过度引致免疫力下降,田昼在不久之后即“遇疾卒”,在抗疫的路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综上所述,可知宋仁宗、苏轼和曾巩等“劳心者”为了拯救贫病交迫的百姓,不惜捐献出私藏的名贵药材和财宝。他们爱民如子的赤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绝对值得今天的统治者仿效。

上载日期:
2022年03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