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什么是福州三坊七巷?

30045ph001
福州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30045ph001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坊七巷”是主要标志。“三坊七巷”是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及南后街占地661亩,原有千余座的名人故居、传统民居、花厅园林、祠庙堂馆、革命纪念地等,现今福州市政府对其中的159处,以及多座古桥、多棵古树名木,均列入保护名录。从唐代到清末,“三坊七巷”及南后街出了149名进士;从汉唐至当代,聚居及曾生活在“三坊七巷”的革命先烈、仁人名士、官宦显贵、文人墨客、思想家、实业家、藏书家等有471位。尤其是近现代,自林则徐后涌现出大批叱咤风云的时代英杰,不仅给“三坊七巷”添上异彩,同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留下不可磨灭的伟迹。世人称“一片三坊七巷,半部近现代史”,实不为过。

30045ph034
三坊七巷在南后街两侧,三坊在西,七巷在东
30045ph034

至少在四五千年前,福州已有人居住,福州市晋安区新店浮村等处发掘出的史前文化遗址,无声诉说着先人的原始生活形态。这支原始氏族部落叫“闽族”。他们在莽莽山林中狩猎,滔滔江海里出没,挣扎求生、繁衍下去。经历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漫长时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闽中郡君长无诸率军反秦,后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州市),无诸筑“冶城”作都城。冶城在今冶山一带。如今的“三坊七巷”离冶城约一里左右。

 

近五百年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设晋安郡,郡治设原丰县(今福州市)。晋安郡守严高筑“子城”,向东、南、东南、西扩展,将冶城扩大了几倍。子城南至虎节门(今虎节路),“三坊七巷”就在虎节门南边,相距咫尺。子城外(也就是“三坊七巷”位置)出现居民区与商业活动区。晋代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州板荡,出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浪潮,中原人大批迁徙福建,至使晋安郡人口倍增。福州自然是这些贵族士人首选之地,他们聚居虎节门外。虎节门外正是今“三坊七巷”之地。八姓中的黄姓则住进黄巷。至此“三坊七巷”有了雏形。

 

唐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闽州为“福州”,福州之名自此沿用至今。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闽王王审知在子城外兴建罗城。罗城周围长达40里,城池大为扩展,南至今安泰河沿,设利涉门;北向把虎节门护城河以南纳入罗城内。这样,南后街与南街(今八一七北路)包括进罗城中。城北仍是政治中心,城南则为住宅区和商业区。

 

五代十国初期,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王审知又在罗城南北两向筑南夹城和北夹城,形如半月,所以又称南北月城。夹城周长26里4,800丈,设城门八座,比罗城扩大了七倍多。次年,王审知建了安泰桥和沙合桥(九仙桥)。至此,“三坊七巷”格局基本形成了。

 

到了北宋,福州刺史钱昱于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扩建夹城,增筑东南夹城即“外城”,城区范围更大了。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福州太守程师孟修复子城旧址,又拓展西南向,把今鼓西路元帅庙河沿和旧米仓围入,城区进一步扩大。

 

经过近一千三百年的经营发展,“三坊七巷”形成方块及对称格局的定型。唐、五代、宋各朝诸多达官显贵、文人名士(如黄璞、陈金凤、陈烈、陆蕴、陆藻等),定居在内,无疑推进了“三坊七巷”形成。

 

到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砌筑“府城”,把于山、乌山围入城内,“三坊七巷”格局进一步稳定成熟。清代中后期“三坊七巷”声望日隆,成了官宦贵人、名门望族、名流文士心仪之地,纷纷置业聚居,“三坊七巷”步入鼎盛时期。清嘉庆、道光年间,刘心香《无题》诗有“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句,首次出现“三坊七巷”一词。清末,林枫《榕城考古略》肯定“俗有三坊七巷之名”。“三坊七巷”从此流传开来。

30045ph002
福州三坊七巷鸟瞰图
30045ph002

三坊之名的由来

衣锦坊,原名通潮巷。北宋宣和年间,“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榕城考古略》)。兄弟俩曾任福州知府,因而“通潮巷”改名“棣锦坊”。陆蕴,字惇圣,又字敦信,宋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陆藻,字惇礼,宋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均为侯官(今福州市)人。南宋孝宗淳熙年间,任江东提刑的王益祥辞官归故里,居住棣锦坊,遂改巷名为衣锦坊。王益祥,字谦叔,号止轩,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闽县(今福州市)人。棣锦坊、衣锦坊,均取“衣锦还乡”、“光耀故里”、“吉祥发达”之意。

 

文儒坊,早名山阴巷。宋仁宗时,国子监祭酒郑穆居巷内,遂改称文儒坊。郑穆(1018—1092年),字闳中,侯官(今福州市)人,宋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国子监是封建时代中央最高学府,祭酒是国子监长官。文儒坊居住过不少儒林名士,也出了不少武将。如明代有抗倭名将张经,歼敌二千,史称“东南战功第一”;清代有台湾民众津津乐道的“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抗日战争中,有在江阴中日空海恶战中,殊死抗敌的国民党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文儒坊坊墙是清代时所建。

 

光禄坊,原名闽山坊。“光禄坊”乃是宋仁宗皇帝钦定。据记载,方寘是侯官(今福州市)人,宋仁宗皇祐年间,因军功累官少保、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赐(方寘)所居坊名光禄”。凑巧的是,还有一位官拜光禄卿的人物与光禄坊有缘,他就是程师孟。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光禄卿程师孟出任福州太守,政绩可观。他为玉尺山一巨石题四字“光禄吟台”。这“光禄吟台”之“光禄”,也许语带双关吧,或指方寘,或喻自身。程师孟没想到的是,“光禄吟台”题刻处,千余年来竟成了文人墨客、官吏名流吟哦之处,平民百姓休闲娱乐之地,给光禄坊增添了风光。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2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