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香港有哪些名胜古迹?

0217ph039
青山杯渡岩
0217ph039

屯门青山

屯门的主山是青山,古名杯渡山。青山山腰有青山禅院。禅院大雄宝殿背后,杯渡岩内,有一尊粗糙、古朴的杯渡禅师雕像。据志书记载,当是五代南汉时刻造的。相传杯渡是一怪僧,喜欢乘坐大木杯渡水,因而得名。他曾长期在建康(今南京)居住,后在屯门等候船舶出海,驻在杯渡寺,就是今青山禅院内的青云观。他离开屯门后,再没有返回中国。青山山顶石崖上,旧刻有“高山第一”四个大字,旁边有“退之”二字。唐朝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人们以为是韩愈在屯门书写的。后来,从《邓氏族谱》得知,这是北宋进士邓符协临摹韩愈书法的石刻。邓符协的临摹作品年久剥落。1919年又有名叫曹受培的富人,命工人再次摹刻,放置在青山禅院内。

 

天后庙

在香港众多的庙宇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要算天后庙。整个香港地区的天后庙有五六十处之多。比较著名的天后庙,分布在香港岛的赤柱、香港仔、铜锣湾、筲箕湾;九龙的油麻地、土瓜湾;新界的马湾岛、荃湾等处。香港的天后庙大多是在清朝兴建或重建,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位于西贡的北佛堂天后庙,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林氏族谱》记载,宋朝时福建莆田一个名叫林长胜的人,一连几代都以行船为生。一次,他的孙子林松坚、林柏坚驾驶艚船出海遇到飓风,船毁货失。他们两人力挽船篷,紧抱船上祭祀的林氏大姑神主,结果浮到了东龙岛(南佛堂)北岸,安全脱险。他们认为这是神灵保佑,便在南佛堂建立了祭祀林氏大姑的神庙。这个林氏大姑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天后。其后,林松坚的儿子林道义又在北佛堂修建了祭祀林氏大姑的神庙。这就是北佛堂天后庙的由来。这座宋代的天后庙几经重建,至今犹存,当地人称其为“大庙”。天后是船民和渔民的保护神。香港地区普遍修建天后庙,这一社会现象曲折地反映出古代香港航运业和捕鱼业的兴盛。

0217ph040
南丫岛榕树湾天后庙外景
0217ph040

宋王台

南宋灭亡后,为了躲避元军追击,南宋军民拥立的小皇帝宋端宗赵昰和他的弟弟赵昺曾由海路逃往广东沿海。1277年4月,宋帝一行抵达官富场(今九龙城一带),建立行宫,停留了几个月。为了纪念宋帝一行在本地区的活动,香港居民于马头角海滨一个名叫圣山的小丘上,修筑了宋王台。山顶有三块巨石,迭成品字形,其中一块刻有“宋王台”三个大字,大字旁刻有“嘉庆丁卯重修”几个小字,可见宋王台在1807年重修过。1943年,占领香港的日军以扩建军用机场为借口,将圣山炸毁,刻有“宋王台”三个字的巨石被丢弃在乱草丛中。日本投降以后,港府依照赵氏族人的请求,在启德机场以西建宋王台公园,将原来的巨石削成方形,放置在公园内,供游人瞻仰。据传,宋帝一行抵达官富场时,土瓜湾村民首先备舟、献粮前往迎接,因此得到御赐黄伞一把。此后,每年赛龙舟时,村民都将此黄伞供奉在一巨舟上,向其叩拜后才开始。

bulb

“宋王台”

根据清人陈伯陶(1855—1930年)的研究,因石刻称“宋王”非“宋皇”,元史以帝昺为二纪,故可推断非刻于宋代,而是元代。

0217ph041
早年香港宋王台遗地
0217ph041
0217ph042
宋王台旧址
0217ph042
0217ph043
现在的宋王台
0217ph043

九龙城

鸦片战争以后,因香港岛被英国割占,为了加强防卫,清政府设置了九龙巡检司,并在1846年11月至1847年5月修筑了一座石城——九龙寨城,派一名巡检、一名副将驻守在城内。1898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但条约保留了中国对九龙城的管辖权。因香港英国当局强迫城内中国居民拆迁,在二十世纪数十年间,中英两国曾发生多次外交交涉。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主权问题得到解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香港政府提出清拆九龙城寨,并耗资数十亿在原址上兴建公园,得到中国政府同意。1995年,九龙寨城公园落成。城内的九龙巡检司衙署作为历史的见证,仍然矗立在原址,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0217ph044
1915年的九龙城寨
0217ph044
0217ph045
1994年,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南门石额和九龙城寨石额出土
0217ph045
0217ph046
旧日的九龙城
0217ph046

聚星楼

聚星楼位于新界屏山坑尾村,是目前香港地区唯一的古塔,被列为法定古迹。塔身六角形,以青砖砌成。塔高五层,后因台风毁坏,多次重建,目前仅余三层。一层门额为“光射斗垣”,二层窗额“聚星楼”,三层窗额“凌汉”。据传,该塔是屏山邓氏先人于明朝初年建造。建塔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聚文星(聚星就是聚集文魁星之意)、开文运,追求科举功名;二说是为了镇灾驱邪,防洪挡煞。新界各族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从南宋至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8年),新界人士考取功名的就有甲科进士1人,乡试中考的11人,恩贡4人,岁贡9人。第一种说法似乎较可信。

0217ph047
位于元朗屏山的“聚星楼”是本港现存的唯一古塔
0217ph047

东涌寨城

东涌寨城是目前香港地区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海防工事,是一座以花岗岩石块砌成的古堡式建筑物。寨城周长100余丈,有“接秀”、“拱宸”、“联庚”三个城门,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建成。目前城墙上遗留着清朝嘉庆和道光年间的古炮六门。城内仅存兵房两间,现为东涌乡事委员会会址。嘉庆年间,英国多次入侵大屿山附近。嘉庆七年(1802年),他们曾“泊兵于鸡颈洋”,欲在大屿山西南之老万山进驻。嘉庆十三年(1808年),又借保护澳门英商为名,对老万山“阴图占据之事”。为防御英国侵略,嘉庆年间,清政府即开始在东涌修筑汛房和炮台,道光年间又进一步修筑,才形成目前可见的规模。

0217ph048
东涌寨城
0217ph048

张保仔藏金洞

香港地区有许多与海盗张保仔有关的遗迹和传说。在长洲、塔门、南丫岛和港岛的舂坎角皆有传说中的张保仔藏金洞。此外,据许地山教授考证,今天港岛的西营盘是当年张保仔营寨的旧名。在港岛半山,即歌赋山山腰,有张保仔旧时据守海岛的堑壕遗迹,以青砖和蛮石镶砌而成。相传今日荷李活道的文武庙也是张保仔修建。张保仔是1810年以前广东沿海最著名的海盗。他十五岁时随父亲出海捕鱼,被海盗郑一掳走,开始了海盗生涯。郑一死后,郑一妻子郑一嫂把部下交张保仔率领。他势力最盛时,有部众四万余人,战船六百余艘。过往商船经过他控制的地区,必须交纳“行水”(保护费)。由于张保仔出身贫苦,还是注意爱护老百姓。他们向乡民购买粮食时,往往加倍给钱,并严禁部下在驻扎地区掠夺。张保仔后来接受招安,向清政府投降。

0217phn003_01
张保仔在长洲留下了不少足迹(图片提供:Shutterstock)
0217phn003_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0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