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香港遇过哪些困难?

0217ph024
1962年飓风温黛袭港后的情况
0217ph024

台风

香港位处中国南海北岸,属亚热带地区,气候常受热带气旋影响,每年有最少一次的台风,十年便有一次强劲的台风。香港过往便有不少伤亡惨重的风灾。1874年的甲戌风灾便是早年较严重的,死亡人数共计数千。根据记载,筲箕湾的天后庙被吹塌,清政府一艘缉私艇亦受损,武弁死亡约有二十余人,和合石坟场“遭风义冢”内埋葬的就是当年的遇难者。1906年的丙午风灾损失亦异常惨重:1,052艘渔船、货艇被毁,47艘轮船受损,从海中捞出的尸体共1,088具。清政府乃拨款3万两救济香港灾民,港府却将其作为应付以后灾祸的基金。1931年辛未风灾,香港沉船百余,数以百计的无家可归者投宿于东华三院栖留所。二战以后,香港也发生过多次严重风灾,亦因战后资源匮乏,为应付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港府所能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一直相当有限,社会贫民和灾民的救济工作便落在民间慈善团体之中。

0217ph025
香港属亚热带地区,每年都要面对台风吹袭
0217ph025

制水

香港淡水资源缺乏,历史上多次发生水荒。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工商业发展,矛盾更见突出。香港首次实施限制用水是在1895年,至1982年的八十多年里,港府曾多次宣布制水,其中以60年代最为严重。1963年香港出现六十年来最严重的水荒,全港水塘存水仅够43天食用。自1月起规定每天供水4小时,其后更改为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时。每次制水,洗澡、洗衣等皆成问题,居民苦不堪言。一家人提着水筒,于街上轮流排队取水乃成了一般市民生活的重要环节。因轮候争水,街坊反目,甚至闹上法庭的事情亦多次发生,“楼下关水喉”亦往往不绝于耳。为了满足香港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七十年代以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共进行三次扩建,累计耗资逾20亿元。目前香港很大部分淡水依靠内地供应。例如,中国内地输往香港的水量1995年为6.9亿立方米,占全年耗水量75%;1996年为7.2亿立方米,占全年耗水量78%;1997年为7.5亿立方米,占全年耗水量82%。

bulb

楼下关水喉

以往楼宇只有三至四层,每层有一个水喉,共享一个水表,故当全幢楼宇住户同时用水时,因水压不足,楼上往往未能用水,因此“楼下关水喉”之声往往不绝于耳。

0217ph026
1963年石硖尾徙置区居民轮候供水的情况
0217ph026
0217ph027
制水期间,一家大小排队取水成了一般市民生活的重要环节
0217ph027

木屋大火

香港二战以后,大量内地移民涌入香港,全港人口由1945年的六十多万,激增至1950年的230万。香港本地住宅数量有限,且遭战争破坏,因而房租高昂,房屋奇缺。许多居民只好在山坡或空地上用铁皮、木板搭建木屋居住。当时就有约四分之一的港人居住在木屋区。可是,木屋区抵御天灾的能力极差,稍有不慎,便引来火灾。1951年11月21日,九龙城东头村大火,一万多人丧失家园。1953年2月24日,九龙城东头村木屋区大火,烧毁房屋三百多间,二千多人流离失所。12月24日,石硖尾大火,一夜之间,六条村木屋化为灰烬,五万灾民无家可归。因见问题严重,港府后来采取许多措施,增加消防设备,改善木屋区环境,火灾逐渐减少,木屋区也不断清拆,改建为新型的房屋,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木屋区熊熊燃烧的大火仍然留在老一辈港人的记忆中。

0217ph028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木屋区
0217ph028
0217ph029
当年的木屋区
0217ph029

住屋问题

香港地少人多,住房历来是困扰港人的大问题。十九世纪著名学者王韬在《香港略论》一文中,曾用“小如蜗舍,密若蜂房”八个字,形容当时香港华人的住房状况。二战以后,香港住房形势更加严峻。至五十年代木屋区多次大火以后,港府开始兴建公共房屋,以解决市民的急需。最早推出的公屋是低入息家庭使用的“廉租屋”。租金约占住户平均家庭收入的7至8%。早期廉租屋(即徙置区屋邨)每户面积11.14平方米,设备简陋,没有厨房,洗手间、浴室和水喉楼层公用。后期廉租屋每户面积23至46平方米,每户有单独的厨房、洗手间,租金100至200港元。1978年,房屋委员会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将公屋出售给中等及低入息家庭和公屋租户。1997年,约有250万港人居住在公屋中,占总人口的39%。港府还不断鼓励市民自置居所。1993年开始推行夹心阶层住屋计划,帮助月入息20,001元至40,000元的家庭自置居所。1997年12月,特区政府通过推行租者置其屋计划,在往后10年内,以公屋租户负担得起的合理的价格,向25万个租住公屋的家庭提供购房机会,努力实现全港七成家庭拥有自置居所的目标。

0217ph030
战后人口持续增长,很多公寓楼宇分拆成多户的斗室,对普罗大众来说,“家”往往等同床位的意思
0217ph030

由于香港境内多山,沿海平地稀少。开埠以来,为展拓发展空间,1861至1997年一百多年的时间,香港填海造地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为港人展拓了发展空间,却也产生种种问题,如环境污染和引致深水港维多利亚港变窄多浪,这亦引起了行政当局和社会人士的极大关注。

 

暴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化的过程中贫富分化加剧,香港社会蕴藏着种种动荡的因素。在右派和左派势力的影响下,香港爆发过数次暴动。1956年10月,国民党特务以徙置区督察撕去他们张贴的“双十”标志为借口,在九龙发动暴乱,抢掠与内地有关系的公司和商号,并向左派工会和工人发起进攻,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内地政府乃严正抗议,港英当局遂采取强硬手段,将暴乱平息下去。1967年3月,因警员介入新蒲岗一塑料厂劳资冲突引起流血事件。左派组织群众“反英抗暴”,游行示威、罢工、罢市,多次与警员发生冲突。在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冲突愈演愈烈,左派甚至在公共场所大布真假炸弹阵。港英当局出动军警大肆镇压,逮捕数千人,将暴动镇压下去。1967年的暴动使当时香港经济遭受重创。事后,港英当局检讨以往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0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