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香港古代有哪些风物特产?

0217ph007
早年大埔的盐田
0217ph007

香港海岸线漫长,沿海许多地方是适于产盐的潮墩(靠近海岸的高地)、草荡(靠近海岸的低地),自古为产盐地区。宋朝政府曾在今九龙湾西北、九龙城一带,设立名叫官富场的盐场,派遣盐官,其旁设“官富寨”驻扎士兵管理。1955年,香港一名建筑师曾在北佛堂天后庙后,发现宋代盐官严益彰的〈摩崖题记〉:“古汴严益彰,官是场。同三山何天觉,来游两山。……咸淳甲戌六月十五日”。所谓“是场”,即《宋会要》所言的“官富场”,这记载了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盐官严益彰事迹的石刻,乃现存香港最古老有纪年之石刻文物。除此以外,有关宋代大奚山(今大屿山)盐民起事的记载,亦证明了当地为产盐地区。事实上,至1950年代初,大屿山大澳湾东岸还有四顷盐田,这些盐田属于三家盐公司,其中,泰生公司规模最大,盐田最多,出产纯白的细盐,其他两家公司出产的是粗盐。当时,在大澳盐田做工的有七十多名盐工,每天大约生产100担盐。

bulb

《宋会要》

《宋会要》乃后人对宋代官修本朝的《会要》的命名,宋朝前期由崇文院三馆官员编纂本朝史事,后期于秘书省设立“会要所”,专修本朝《会要》。《宋会要》共有 366 卷,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 至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分门别类地记述了265年间的史事。《宋会要》的各门篇首,均有对所记史事附有简短的序言,并按年、月、日顺序,摘取有关诏令、奏章,不仅便于检阅,且能将各典章制度、政令的利弊和发展过程,较完整地反映出来。它保存了大量《宋史》及其他史书所不载的宋代史料,为研究辽、宋、金史的重要资料。

bulb

盐民起事

盐业在古代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部门,到了汉武帝时实行将盐业经营收归政府管理的政策,设盐官主管盐的生产、分配和大规模的转运,盐的销售亦由官府组织,若百姓私煮及私贩盐就属违法。大屿山,古名大奚山,是香港地区最大的岛屿,开发较早,居民以捕鱼、制盐为生。宋宁宗时,广东提举盐茶徐安国派人前往大屿山缉捕私盐贩子,引起岛上大规模的盐民起义。以高登为首的起义者一度乘涨潮攻到广州城下。

0217ph006
大澳早年制盐的情形
0217ph006

珍珠

香港号称“东方之珠”。但是,较少人知道,历史上香港的确是一个重要的珍珠产地。香港至广东合浦(今广东省廉江市西)一带沿海是蚌类聚集之地。广东人称此类海蚌为螺。年代长久的螺,内壁往往育有珍珠,其珠圆润光泽,深受仕女喜爱。香港的采珠业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五代南汉的几个君主都嗜爱珍宝,经常派人采珠。后主刘鋹于大宝六年(公元963年),在合浦的海门镇和东莞的大步海,招募采珠士兵数千人,设媚川都,专门从事泅水采珠。媚川都是驻军的一种。《宋会要》这样记述媚川都采珠的情况:“〔采珠士兵〕皆令以石硾足,蹲身入海,沉水而下,有至五百尺深者。咽溺而死者,无日不有”。虽然采珠工作艰辛危险,但因采珠士兵人数众多,采撷的珍珠很快就充盈内府。南汉的几位君主都酷爱珍珠,其殿宇内栋梁帘箔都用玳瑁珠翠装饰,华丽异常。南汉设媚川都的大步海,即今天新界的大埔海。由宋、元至明,在这一海域,时而明令官采,时而下诏禁采,至康熙初年永禁官采。

0217ph008
香港离岛的渔民以往多有采珠的传统
0217ph008

香木

香港地区山岭与坡地的许多地方,土质适于种植香木。当地在明朝盛产香木。这种香木属于莞香,又名女儿香,当年在广东与江浙等地备受欢迎。每当中秋佳节,运存在苏州府城的莞香,往往一个晚上就销售一空。王崇熙纂《新安县志》卷二《舆地略‧物产》曾提及香港地区往昔出产香木的景况:“香树,邑内多植之。东路出于沥源、沙螺湾等处为佳”。沥源即今日新界的沙田等地,沙螺湾则在大屿山西部。今日沙田白田村附近尚有名叫香粉寮的地方。清朝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清政府企图断绝闽粤沿海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实行沿海迁界30里至50里的政策。香港地区的人民也被迫内迁,造成当地香业凋衰。到雍正年间,在东莞又出了因承旨购求异香杖杀里役的县令,种香人家纷纷忍痛砍树四出逃亡,从此香木生产就一蹶不振了。

bulb

承旨购求异香

雍正年间,东莞有承旨求购质优名贵的香,县令乃杖杀里役,迫令交出异香,种香者恐怕受牵连,于是毁尽香树逃离。于是,香港及东莞的种香业从此一蹶不振。

0217ph009
古代的沙田盛产香木,图为上世纪初的沙田海
0217ph009

蚝,学名牡蛎,是香港沿海出产的软件动物,肉可供食用,又能提炼蚝油,肉、壳、油三者皆可入药,亦可焚炼成蛎灰,用作砌墙及修补船只的缝隙。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蚝与历史上香港的制盐业也有很大关系。考古学者在大屿山、南丫岛和港九各地的沙堤、台地或山坡上,发现大量烧制壳灰的窑遗址。这些遗址有的裸露在地表上,有的被掩埋在地层中,因土地开发时被发现。壳灰的原料是蚝壳、珊瑚和其他贝壳。考古学者区家发先生认为,壳灰的用途,除了用作建筑材料外,在香港产盐区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制盐者须以牢盘盛放咸水,并从咸卤把盐煎炼出来,壳灰就是用来涂抹加固竹篾织成的牢盘,以防止漏水。从香港遗留众多的壳灰窑,可见当时需用壳灰数量之大,牢盘的数量当更为惊人,从而也可推知当时制盐业是十分繁荣和兴盛的。香港蚝业在明、清两朝十分发达。近年香港仍有人工养蚝,蚝田(或称蚝塘)以元朗流浮山乡为中心,属厦村邓氏友恭堂产业。

0217phn001_01
蚝与香港的制盐业有很大关系(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0217phn001_01

港人喜欢品茶,但你是否知道,香港本地也出产优质茶叶?清朝嘉庆年间王崇熙纂《新安县志》卷二《舆地略‧物产》写道“茶产邑中者甚伙,其出于杯渡山绝壁上者,有类蒙山茶,烹之作幽兰、茉莉气,缘山势高,得雾露以滋润之,故味益甘芳,但不易得耳。若凤凰山之凤凰茶、担竿山(位于今青衣区)之担竿茶消食退热,以及竹仔林之清明茶,亦邑中之最著者也。”文中提到的蒙山,是川西边陲一座名山。蒙山植茶始于西汉,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蒙山茶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良品种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自唐被列为贡茶,一直沿袭至清末。蒙山仙茶(主要指黄牙、石花、甘露、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等五大传统名茶)更是历代贡品,质量极高,但产量极少。县志将屯门杯渡山所产茶叶与蒙山茶相提并论,可见其质量之优。县志中提到的凤凰山当是大屿山的凤凰山。因为今天那里和新界的飞鹅岭仍然出产茶叶。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0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