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香港古代有哪些風物特產?

0217ph007
早年大埔的鹽田
0217ph007

香港海岸線漫長,沿海許多地方是適於產鹽的潮墩(靠近海岸的高地)、草蕩(靠近海岸的低地),自古為產鹽地區。宋朝政府曾在今九龍灣西北、九龍城一帶,設立名叫官富場的鹽場,派遣鹽官,其旁設「官富寨」駐紮士兵管理。1955年,香港一名建築師曾在北佛堂天后廟後,發現宋代鹽官嚴益彰的〈摩崖題記〉:「古汴嚴益彰,官是場。同三山何天覺,來遊兩山。……咸淳甲戌六月十五日」。所謂「是場」,即《宋會要》所言的「官富場」,這記載了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鹽官嚴益彰事跡的石刻,乃現存香港最古老有紀年之石刻文物。除此以外,有關宋代大奚山(今大嶼山)鹽民起事的記載,亦證明了當地為產鹽地區。事實上,至1950年代初,大嶼山大澳灣東岸還有四頃鹽田,這些鹽田屬於三家鹽公司,其中,泰生公司規模最大,鹽田最多,出產純白的細鹽,其他兩家公司出產的是粗鹽。當時,在大澳鹽田做工的有七十多名鹽工,每天大約生產100擔鹽。

bulb

《宋會要》

《宋會要》乃後人對宋代官修本朝的《會要》的命名,宋朝前期由崇文院三館官員編纂本朝史事,後期於秘書省設立「會要所」,專修本朝《會要》。《宋會要》共有 366 卷,從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 至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分門別類地記述了265年間的史事。《宋會要》的各門篇首,均有對所記史事附有簡短的序言,並按年、月、日順序,摘取有關詔令、奏章,不僅便於檢閱,且能將各典章制度、政令的利弊和發展過程,較完整地反映出來。它保存了大量《宋史》及其他史書所不載的宋代史料,為研究遼、宋、金史的重要資料。

bulb

鹽民起事

鹽業在古代是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生產部門,到了漢武帝時實行將鹽業經營收歸政府管理的政策,設鹽官主管鹽的生產、分配和大規模的轉運,鹽的銷售亦由官府組織,若百姓私煮及私販鹽就屬違法。大嶼山,古名大奚山,是香港地區最大的島嶼,開發較早,居民以捕魚、製鹽為生。宋寧宗時,廣東提舉鹽茶徐安國派人前往大嶼山緝捕私鹽販子,引起島上大規模的鹽民起義。以高登為首的起義者一度乘漲潮攻到廣州城下。

0217ph006
大澳早年製鹽的情形
0217ph006

珍珠

香港號稱「東方之珠」。但是,較少人知道,歷史上香港的確是一個重要的珍珠產地。香港至廣東合浦(今廣東省廉江市西)一帶沿海是蚌類聚集之地。廣東人稱此類海蚌為螺。年代長久的螺,內壁往往育有珍珠,其珠圓潤光澤,深受仕女喜愛。香港的採珠業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五代南漢的幾個君主都嗜愛珍寶,經常派人採珠。後主劉鋹於大寶六年(公元963年),在合浦的海門鎮和東莞的大步海,招募採珠士兵數千人,設媚川都,專門從事泅水採珠。媚川都是駐軍的一種。《宋會要》這樣記述媚川都採珠的情況:「〔採珠士兵〕皆令以石硾足,蹲身入海,沉水而下,有至五百尺深者。咽溺而死者,無日不有」。雖然採珠工作艱辛危險,但因採珠士兵人數眾多,採擷的珍珠很快就充盈內府。南漢的幾位君主都酷愛珍珠,其殿宇內棟樑簾箔都用玳瑁珠翠裝飾,華麗異常。南漢設媚川都的大步海,即今天新界的大埔海。由宋、元至明,在這一海域,時而明令官採,時而下詔禁採,至康熙初年永禁官採。

0217ph008
香港離島的漁民以往多有採珠的傳統
0217ph008

香木

香港地區山嶺與坡地的許多地方,土質適於種植香木。當地在明朝盛產香木。這種香木屬於莞香,又名女兒香,當年在廣東與江浙等地備受歡迎。每當中秋佳節,運存在蘇州府城的莞香,往往一個晚上就銷售一空。王崇熙纂《新安縣志》卷二《輿地略‧物產》曾提及香港地區往昔出產香木的景況:「香樹,邑內多植之。東路出於瀝源、沙螺灣等處為佳」。瀝源即今日新界的沙田等地,沙螺灣則在大嶼山西部。今日沙田白田村附近尚有名叫香粉寮的地方。清朝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清政府企圖斷絕閩粵沿海人民與鄭成功的聯繫,實行沿海遷界30里至50里的政策。香港地區的人民也被迫內遷,造成當地香業凋衰。到雍正年間,在東莞又出了因承旨購求異香杖殺里役的縣令,種香人家紛紛忍痛砍樹四出逃亡,從此香木生產就一蹶不振了。

bulb

承旨購求異香

雍正年間,東莞有承旨求購質優名貴的香,縣令乃杖殺里役,迫令交出異香,種香者恐怕受牽連,於是毀盡香樹逃離。於是,香港及東莞的種香業從此一蹶不振。

0217ph009
古代的沙田盛產香木,圖為上世紀初的沙田海
0217ph009

蠔,學名牡蠣,是香港沿海出產的軟體動物,肉可供食用,又能提煉蠔油,肉、殼、油三者皆可入藥,亦可焚煉成蠣灰,用作砌牆及修補船隻的縫隙。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蠔與歷史上香港的製鹽業也有很大關係。考古學者在大嶼山、南丫島和港九各地的沙堤、台地或山坡上,發現大量燒製殼灰的窯遺址。這些遺址有的裸露在地表上,有的被掩埋在地層中,因土地開發時被發現。殼灰的原料是蠔殼、珊瑚和其他貝殼。考古學者區家發先生認為,殼灰的用途,除了用作建築材料外,在香港產鹽區還有着重要的作用──製鹽者須以牢盤盛放鹹水,並從鹹鹵把鹽煎煉出來,殼灰就是用來塗抹加固竹篾織成的牢盤,以防止漏水。從香港遺留眾多的殼灰窯,可見當時需用殼灰數量之大,牢盤的數量當更為驚人,從而也可推知當時製鹽業是十分繁榮和興盛的。香港蠔業在明、清兩朝十分發達。近年香港仍有人工養蠔,蠔田(或稱蠔塘)以元朗流浮山鄉為中心,屬廈村鄧氏友恭堂產業。

0217phn001_01
蠔與香港的製鹽業有很大關係(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0217phn001_01

港人喜歡品茶,但你是否知道,香港本地也出產優質茶葉?清朝嘉慶年間王崇熙纂《新安縣志》卷二《輿地略‧物產》寫道「茶產邑中者甚夥,其出於杯渡山絕壁上者,有類蒙山茶,烹之作幽蘭、茉莉氣,緣山勢高,得霧露以滋潤之,故味益甘芳,但不易得耳。若鳳凰山之鳳凰茶、擔竿山(位於今青衣區)之擔竿茶消食退熱,以及竹仔林之清明茶,亦邑中之最著者也。」文中提到的蒙山,是川西邊陲一座名山。蒙山植茶始於西漢,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蒙山茶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良品種和精湛的製作工藝,自唐被列為貢茶,一直沿襲至清末。蒙山仙茶(主要指黃牙、石花、甘露、萬春銀葉和玉葉長春等五大傳統名茶)更是歷代貢品,品質極高,但產量極少。縣志將屯門杯渡山所產茶葉與蒙山茶相提並論,可見其品質之優。縣志中提到的鳳凰山當是大嶼山的鳳凰山。因為今天那裏和新界的飛鵝嶺仍然出產茶葉。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01-05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