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0217ph003
明朝书籍《粤大记》所载《广东沿海图》中标示出香港的地名
0217ph003

有不少人以为香港历史的开端是在1841年英国人到来的时候。其实,这种看法并不正确。二十世纪,学者们在香港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大量的出土文物和人类活动遗迹说明了早于六千年前,即新石器时代,已有居民在香港地区居住。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打制、磨制的石器和陶器,说明了先民以简单的生活器具过着渔猎生活。据说“香港”这名字,本来是自明代至清初一个小港湾的名称,这个港湾就是现今位于香港仔海湾内的“石排湾”。石排湾有香港村,村内有大约建于清朝初年的香港围”,1977年因建香港仔至跑马地隧道,此围被拆去。至于记载香港这一地名的历史文献中,时间最早的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郭棐所著《粤大记》一书。该书所载〈广东沿海图〉中,标有香港以及赤柱、黄泥涌、尖沙咀等地名。事实上,香港地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

bulb

打制、磨制的石器

石器是指以石头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石器的制作工艺和器形特征都会按每个时代或区域而有所不同,因而它们的制法和器形,常常成了判断遗迹年代或文化性质的重要标记。

bulb

《粤大记》

郭棐所著的《粤大记》,可算是古籍中记载香港本岛地名既早又多的文献资料,书中卷末附有的〈广东沿海图〉,所载地名便有香港、铁坑(今黄竹坑与深水湾之一个海滩)、舂硙(今称舂坎角)、赤柱、黄泥涌(今称跑马地)、大潭、稍箕湾(今称筲箕湾)等七处之多。其中“香港”一名,原为一村落的名称。

0217ph001
1840年前的中国海岸图
0217ph001
0217ph002
考古学者在南丫岛大湾发掘五千年前的房屋遗址
0217ph002

关于香港得名的由来传说,主要有下列的说法:一、因“香姑”而得名。据传,香姑是清朝嘉庆年间出没于伶仃洋海面的海盗林某的妻子。但许多学者皆认为此说并不可靠。二、因贩运香木而得名。此说始于永言的〈香港地名考〉一文,发表在1948年出版的《香港百年史》上。他认为:名曰“香港”之小海港,以运香木出口而著名。三、因泉水甘甜而得名。在有关香港得名的各种说法中,这种说法提出的时间最早。英文杂志《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1843年8月号写道:“香港—Fragrant Streams,本是该岛南部一条小溪的名字,外国人将其作为整个海岛的名称。”1853年8月出版的中文杂志《遐迩贯珍》写道:“溪涧纷纷喷流山泉,极其甘冽,香港必由此得名。”

bulb

伶仃洋

文天祥所写的“过伶仃洋”诗,曾述及伶仃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ulb

《遐迩贯珍》

《遐迩贯珍》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期刊,由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大学孔安道图书馆藏有这份珍贵期刊的影印本。

香港地区在秦、汉、三国及东晋初年共五百多年,属南海郡番禺县管辖。九龙李郑屋村汉墓墓砖上有“番禺大治历”、“大吉番禺”等铭文,是本地区在汉代属番禺管辖的明证。至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的一千二百多年,香港地区先后属宝安县和东莞县管辖。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起,到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国逐步占领香港地区为止,该地区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新安县县城在今天深圳市的南头。

0217ph004
康熙年间的新安县图
0217ph004

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在列强侵略中国的刀光剑影之中,香港地区逐步被英国割占和租借,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正式割让香港岛;1843年,维多利亚女王颁布了《英王制诰》,宣布设置“香港殖民地”。1860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英国国王指派的香港总督成为香港的最高统治者,大权独揽。

 

香港缺乏天然资源,但地理位置优越,英国人占领香港以后,宣布香港为自由港,锐意将香港发展成为远东重要的转口港。殖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商业发展的管理方法,加上中国内地不断出现社会动荡,历来吸引许多华商和手工业者来港谋生。这批拥有大量资金的华商逐步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1881年6月3日,港督轩尼诗曾对立法局议员说:“香港税收华人所输,十居其九。”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人称“黑色的圣诞节”。香港居民经历了日占时期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岁月。

0217ph010
清当年租借九龙所立的“九龙关”碑
0217ph010
0217ph011
香港沦陷期间,居民出入均要受日军搜查
0217ph0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逐步恢复。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英美两国实行对华禁运,使香港的转口贸易受到沉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港商不得不另寻出路,发展工业。早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内地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早已从上海和广州大量流入香港,对香港的工业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香港逐渐由转口港过渡成为工业化的城市。1959年,在香港的出口贸易中,香港产品的比重已经上升到69.6%,超过了转口货物的比重。这是香港实现工业化的标志。香港工业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除天然资源和土地的缺乏外,当时国际市场的变化亦是业界经常面对的困境。除此之外,随着市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与之相比的社会福利设施则显得相当不足。于是,终于在1966年因天星小轮加价引发持续多日的示威和暴动。第二年,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六七暴动”。社会矛盾激化,引起港府关注,乃逐步改善社会民生。社会民生始在这时得以改善。

0217ph012
太平山下的香港
0217ph012

1970年代,香港开始“经济起飞”,经济方面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当时,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2%,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增速最快。1985年5月,中英两国互换《中英联合声明》批准书,香港政治进入过渡期,经济上也正好进入新的转型期,即从以工业、外贸为基础的多元化经济,转为以服务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的服务经济。1992年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到一万六千多美元,居亚洲“四小龙”之首。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香港回归后不久,香港经济就面临了一场严峻的考验。1997年7月初,东南亚开始出现金融风暴。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加上回归前后的经济过热以及经济政策一直存在的问题,九十年代末以来,香港经济持续出现衰退的现象,自1998年第一个季度起,香港经济出现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和衰退,直至1999年第二季度才出现0.5%的实质增长。在香港经济逐渐复苏的过程中,2001年美国“911”事件对香港市场造成强大冲击。

0217ph005
香港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最繁忙的货柜港口
0217ph005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1月0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