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徽州有哪些特色风俗?

20201ph009
徽州百姓的庆寿活动
20201ph009

徽州的宗族社会

徽州宗族社会的真正形成,应该是从西汉末到北宋末的几次大战乱期间,中原望族大量迁入徽州之后。宗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聚族而居,“千丁之族,未尝散处”;每族有祠堂,用以祭祀祖先和处理宗族大事;每族有族谱,“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每族有族规,作为宗族所有成员的行为规范;每族有列祖列宗的坟墓,“千年之冢,不动一抔”,以供子孙定时拜祭,特别是清明时节的全族祭墓;每族有族产,其收益用于祭祀祖先和宗族的公益事业,也用来资助族内贫穷而优秀的青少年读书。宗族社会对于凝聚宗族的力量,缓和内部的矛盾,加强族人的教化,培育本族的人才,抵抗难测的灾难等,有其积极作用,但如不能与邻村他族和好相处,也会有因利害冲突而产生不和,甚至出现械斗。

20201ph010
徽州人民祭祀祖先活动
20201ph010

徽州的土地制度

徽州在住民日渐增多之后,土地的制度分为宗族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两种。个人所有的土地又有自耕、出租、出当共三种。出租的土地是由土地所有者与租用者按三、七或四、六或对半分收谷物。出租有短期和长期两种,长期的叫永佃,永佃的田即使原主卖了田,佃户仍有权继续租用,形成了所谓“久佃成业主”的现象。出当的土地是由当入的人根据行情和当的期限,付给当出的人一笔钱之后,即开始自种自收。到满期时,当出的人付还同数量的一笔钱给当入的人,即可收回所当之田。出租的田,由田主缴纳皇粮。出当的土地,由当入的耕户缴纳皇粮。徽州山多田少,占地30亩就被看作地主,大量土地主要是集中于各宗族的祠堂。地主与自耕农因故出售土地,一般都卖给祠堂。以求“倒户不倒族”,即一家败了,一族仍可兴旺。徽州的土地制度是与徽州的宗族社会恰相适应的,甚至可以说,正是徽州宗族社会所派生的。这种土地制度无疑有稳定与巩固徽州宗族社会的作用。

20201ph011
徽州的土地丈量册──鱼鳞清丈册(绩溪县档案局藏)
20201ph011

徽州村落

先秦时期,徽州地区只有原住民──山越人的原始村落。在中原士族多次向徽州大量移民之后,所建的移民村落,既具生活功能又具审美价值。其中著名的村落半数以上是唐、宋时期北方移民始建的。由于中原移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追求,并有防卫盗贼侵犯的需要,又有风水观念的支配,更有相当经济实力。人口繁衍之后再由此扩迁,衍生新的村落。村落建设,大都先有整体规划,一般是以宗祠为中心,由此辐射而建适量民居。房屋都为粉墙黑瓦。上部是既可防火又是装饰的马头墙。民居基本上都是三间两过厢的两层结构。窗户不大,屋内厅堂有可见天空的天井,用以通风和采光。天井下有“明堂”,用来接水与排水。其中有石台用以放置盆景。厅堂后面大都是厨房。左侧或右侧为厕所与猪圈、鸡棚。这样的民居可向前后左右不断伸展,所有房屋既可隔断又可相通。一个村落就是一片相连的建筑群。房屋大门的门楣门罩一般有石雕或砖雕,屋内的梁柱、窗户则有木雕。村落里的水口,植有大量树木,并置有亭、阁、楼、塔。它和祠堂外的广场等,同为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有的村落还建有公共园林与私家园林。村落之大者,如黟县的屏山村,人丁甚多,曾有“三千烟灶,五里长街”之称。

20201ph012
徽州古村落
20201ph012

在绕村而流、或穿村而过的河流上建有多座石桥或木桥,有些桥上还建有廊亭,可供坐以观水。河水有较大落差之处,常建有舂米的水碓。有的村落如宏村还引水穿街过巷与入户。村中及村际道路由石板铺成。房屋群之间则有宁静幽深的巷道。村中有书院或学校,有的还有藏书楼、图书室,诵读之声常不绝于耳。有的村落有寺庙、古塔、戏台供村民进行宗教活动与游览娱乐。有的村落更有牌坊、拱门、过街楼等纪念性建筑,大大丰富了村落的景观。村落里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挂有匾额、楹联、字画,使得整个村落极富文化氛围。明、清徽商鼎盛时期,也正是徽州村落的鼎盛时期。徽州到处是使人流连忘返的园林化村落。太平天国时期战争的重创和徽商的衰落,使徽州的村落受到极大破坏。但至今幸存的村落尚有如歙县的渔梁、瞻淇等;黟县的西递、宏村、南屏;绩溪的龙川、磡头、冯村等;祁门的贵溪;婺源的清华、晓起、江湾、俞村;休宁的万安、五城等。尽管已非盛时风貌,但仍然是游人如织的好地方。

20201ph013
徽州晚清时期的民宅建筑
20201ph013

徽州民俗

徽州社会由古越而山越,由新安至徽州,由于地势所限和礼教约束,徽州民俗古趣盎然,自成一格,总的来说有几大特点:一、聚族而居;二、经商成风;三、崇文重教;四、勤俭尚义。而就具体风俗而言,则种类繁多,本土民俗地域性的差异就十分显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20201ph014
徽州一绝“叠罗汉”
20201ph014

在歙县,绩溪和婺源等地,人们在插秧之时,为了祈祷天公作美,获得丰收,都要专门举行祭祀土地神、田公和田母的仪式。绩溪的安苗仪式尤为隆重,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相传是田公、田母寿辰),农民在田头地角鸣锣、烧纸、插小红旗。伏岭、北村一带,还于芒种后第一个龙、虎日,请僧侣做斋、撑旗擂鼓,肩扛太尉老爷像巡游田畈,祈求风调雨顺。

bulb

龙、虎日

龙、虎日是不计月日的天干而只论地支,只要地支的辰、寅两支相合的日子即为龙、虎日。寅辰日可分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共十日。例如:正月(寅月)的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三月(辰月)的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这两个月的相关日子即为龙、虎日。科举时代亦以寅、辰为龙、虎日,择此二日放榜。

徽州人很重视热情待客。一般客到先敬茶,再打三个鸡蛋冲碗“鸡子滚水”。吃饭时,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按照上菜次序,先上四个冷盘佐酒,大菜首先上鸡,随后上五个热炒,中间穿插上几道甜食,接着上其他大菜(例如红烧肉之类)和汤,最后上鱼。这个顺序俗称“鸡头鱼尾”。吃鱼时一般不动鱼头和鱼尾,俗称“有头有尾”。

20201ph015
鸡头鱼尾待客
20201ph015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议婚、行聘、请期、搬嫁妆、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称“回门”,新郎伴送新娘回娘家,称“双回门”。女婿第一次上门,要一一拜见岳家的诸亲长辈,中午,岳家开席宴婿,称“接女婿”。接女婿非常隆重,要请平辈亲友作陪,女婿上坐。宴席开始,岳父站在天井沿口拈香揖拜祭天地,女婿站在一边陪拜。入席由岳父或内兄弟斟酒。第一次回门,不等夕阳西下,新婚夫妇须告辞归家。来时新娘引路,归时新婿在前。

 

徽州方言

徽州的方言和中国其他地方的方言都同样来源于先民的古语,而最终形成则由于多种因素的凑合。由于丛山阻隔,交往不便,徽州不仅各县言语不能相通,而且仅一山之隔,方言就很不一样。如绩溪县城、岭南、岭北和荆州,就有不尽相同的四种方言。歙县城区和原属休宁县的屯溪由于长期成为徽州的中心,四面八方迁移到此的居民与流动的人口都颇多。语言不断交融,极其难懂的方言渐次被淘汰,因而这两处的语言似乎成了徽州的普通话,外地人已较易听懂。徽州的方言,语音有基本上无翘舌音,只有平舌音和舌面音等特点,在辞汇上有富于形象地修辞的特点,如把开水叫作滚水。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12月2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