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徽州有哪些特色風俗?

20201ph009
徽州百姓的慶壽活動
20201ph009

徽州的宗族社會

徽州宗族社會的真正形成,應該是從西漢末到北宋末的幾次大戰亂期間,中原望族大量遷入徽州之後。宗族社會的主要特點是:聚族而居,「千丁之族,未嘗散處」;每族有祠堂,用以祭祀祖先和處理宗族大事;每族有族譜,「千載之譜系,絲毫不紊」;每族有族規,作為宗族所有成員的行為規範;每族有列祖列宗的墳墓,「千年之塚,不動一抔」,以供子孫定時拜祭,特別是清明時節的全族祭墓;每族有族產,其收益用於祭祀祖先和宗族的公益事業,也用來資助族內貧窮而優秀的青少年讀書。宗族社會對於凝聚宗族的力量,緩和內部的矛盾,加強族人的教化,培育本族的人才,抵抗難測的災難等,有其積極作用,但如不能與鄰村他族和好相處,也會有因利害衝突而產生不和,甚至出現械鬥。

20201ph010
徽州人民祭祀祖先活動
20201ph010

徽州的土地制度

徽州在住民日漸增多之後,土地的制度分為宗族集體所有和個人所有兩種。個人所有的土地又有自耕、出租、出當共三種。出租的土地是由土地所有者與租用者按三、七或四、六或對半分收穀物。出租有短期和長期兩種,長期的叫永佃,永佃的田即使原主賣了田,佃戶仍有權繼續租用,形成了所謂「久佃成業主」的現象。出當的土地是由當入的人根據行情和當的期限,付給當出的人一筆錢之後,即開始自種自收。到滿期時,當出的人付還同數量的一筆錢給當入的人,即可收回所當之田。出租的田,由田主繳納皇糧。出當的土地,由當入的耕戶繳納皇糧。徽州山多田少,佔地30畝就被看作地主,大量土地主要是集中於各宗族的祠堂。地主與自耕農因故出售土地,一般都賣給祠堂。以求「倒戶不倒族」,即一家敗了,一族仍可興旺。徽州的土地制度是與徽州的宗族社會恰相適應的,甚至可以說,正是徽州宗族社會所派生的。這種土地制度無疑有穩定與鞏固徽州宗族社會的作用。

20201ph011
徽州的土地丈量冊──魚鱗清丈冊(績溪縣檔案局藏)
20201ph011

徽州村落

先秦時期,徽州地區只有原住民──山越人的原始村落。在中原士族多次向徽州大量移民之後,所建的移民村落,既具生活功能又具審美價值。其中著名的村落半數以上是唐、宋時期北方移民始建的。由於中原移民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與審美追求,並有防衞盜賊侵犯的需要,又有風水觀念的支配,更有相當經濟實力。人口繁衍之後再由此擴遷,衍生新的村落。村落建設,大都先有整體規劃,一般是以宗祠為中心,由此輻射而建適量民居。房屋都為粉牆黑瓦。上部是既可防火又是裝飾的馬頭牆。民居基本上都是三間兩過廂的兩層結構。窗戶不大,屋內廳堂有可見天空的天井,用以通風和採光。天井下有「明堂」,用來接水與排水。其中有石台用以放置盆景。廳堂後面大都是廚房。左側或右側為廁所與豬圈、雞棚。這樣的民居可向前後左右不斷伸展,所有房屋既可隔斷又可相通。一個村落就是一片相連的建築群。房屋大門的門楣門罩一般有石雕或磚雕,屋內的樑柱、窗戶則有木雕。村落裏的水口,植有大量樹木,並置有亭、閣、樓、塔。它和祠堂外的廣場等,同為村民的公共活動場所。有的村落還建有公共園林與私家園林。村落之大者,如黟縣的屏山村,人丁甚多,曾有「三千煙灶,五里長街」之稱。

20201ph012
徽州古村落
20201ph012

在繞村而流、或穿村而過的河流上建有多座石橋或木橋,有些橋上還建有廊亭,可供坐以觀水。河水有較大落差之處,常建有舂米的水碓。有的村落如宏村還引水穿街過巷與入戶。村中及村際道路由石板鋪成。房屋群之間則有寧靜幽深的巷道。村中有書院或學校,有的還有藏書樓、圖書室,誦讀之聲常不絕於耳。有的村落有寺廟、古塔、戲台供村民進行宗教活動與遊覽娛樂。有的村落更有牌坊、拱門、過街樓等紀念性建築,大大豐富了村落的景觀。村落裏幾乎所有的建築都掛有匾額、楹聯、字畫,使得整個村落極富文化氛圍。明、清徽商鼎盛時期,也正是徽州村落的鼎盛時期。徽州到處是使人流連忘返的園林化村落。太平天國時期戰爭的重創和徽商的衰落,使徽州的村落受到極大破壞。但至今倖存的村落尚有如歙縣的漁梁、瞻淇等;黟縣的西遞、宏村、南屏;績溪的龍川、磡頭、馮村等;祁門的貴溪;婺源的清華、曉起、江灣、俞村;休寧的萬安、五城等。儘管已非盛時風貌,但仍然是遊人如織的好地方。

20201ph013
徽州晚清時期的民宅建築
20201ph013

徽州民俗

徽州社會由古越而山越,由新安至徽州,由於地勢所限和禮教約束,徽州民俗古趣盎然,自成一格,總的來說有幾大特點:一、聚族而居;二、經商成風;三、崇文重教;四、勤儉尚義。而就具體風俗而言,則種類繁多,本土民俗地域性的差異就十分顯著。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20201ph014
徽州一絕「疊羅漢」
20201ph014

在歙縣,績溪和婺源等地,人們在插秧之時,為了祈禱天公作美,獲得豐收,都要專門舉行祭祀土地神、田公和田母的儀式。績溪的安苗儀式尤為隆重,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相傳是田公、田母壽辰),農民在田頭地角鳴鑼、燒紙、插小紅旗。伏嶺、北村一帶,還於芒種後第一個龍、虎日,請僧侶做齋、撐旗擂鼓,肩扛太尉老爺像巡遊田畈,祈求風調雨順。

bulb

龍、虎日

龍、虎日是不計月日的天干而只論地支,只要地支的辰、寅兩支相合的日子即為龍、虎日。寅辰日可分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共十日。例如:正月(寅月)的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三月(辰月)的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這兩個月的相關日子即為龍、虎日。科舉時代亦以寅、辰為龍、虎日,擇此二日放榜。

徽州人很重視熱情待客。一般客到先敬茶,再打三個雞蛋沖碗「雞子滾水」。吃飯時,雞和魚是必不可少的,按照上菜次序,先上四個冷盤佐酒,大菜首先上雞,隨後上五個熱炒,中間穿插上幾道甜食,接着上其他大菜(例如紅燒肉之類)和湯,最後上魚。這個順序俗稱「雞頭魚尾」。吃魚時一般不動魚頭和魚尾,俗稱「有頭有尾」。

20201ph015
雞頭魚尾待客
20201ph015

舊時,徽州婚嫁嚴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議婚、行聘、請期、搬嫁妝、開臉、迎親、拜堂、鬧洞房、回門。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稱「回門」,新郎伴送新娘回娘家,稱「雙回門」。女婿第一次上門,要一一拜見岳家的諸親長輩,中午,岳家開席宴婿,稱「接女婿」。接女婿非常隆重,要請平輩親友作陪,女婿上坐。宴席開始,岳父站在天井沿口拈香揖拜祭天地,女婿站在一邊陪拜。入席由岳父或內兄弟斟酒。第一次回門,不等夕陽西下,新婚夫婦須告辭歸家。來時新娘引路,歸時新婿在前。

 

徽州方言

徽州的方言和中國其他地方的方言都同樣來源於先民的古語,而最終形成則由於多種因素的湊合。由於叢山阻隔,交往不便,徽州不僅各縣言語不能相通,而且僅一山之隔,方言就很不一樣。如績溪縣城、嶺南、嶺北和荊州,就有不盡相同的四種方言。歙縣城區和原屬休寧縣的屯溪由於長期成為徽州的中心,四面八方遷移到此的居民與流動的人口都頗多。語言不斷交融,極其難懂的方言漸次被淘汰,因而這兩處的語言似乎成了徽州的普通話,外地人已較易聽懂。徽州的方言,語音有基本上無翹舌音,只有平舌音和舌面音等特點,在辭彙上有富於形象地修辭的特點,如把開水叫作滾水。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2-22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