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什么是九华山“四大丛林”?

30044ph004
“四大丛林”形成九华山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30044ph004

九华山现尚存寺庙82座,佛像六千多尊,居全国佛山之首,其中以祇园寺、百岁宫、东岩寺、甘露寺最为著名,号称九华山“四大丛林”。“丛林”一词源于梵语Pindavna,音译为贫陀婆那或贫婆那,原意指树木丛聚为林,佛教借以比喻僧众居住的地方。在中国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不满于当时禅僧寄居律宗寺院的状况,于是参照大小乘经律,创立禅宗寺院,称之为丛林,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称之为清规,这是中国丛林之始,也是较有系统的丛林制度之始。后来禅宗日盛,其他宗派寺院也仿照禅宗丛林制度而称丛林,丛林之称便在中国逐渐广泛流传开来。后世泛指所有佛教寺院为丛林。

 

祇园寺

沿“十里好汉坡”的石径古道,拾级而上,到了九华山的中心──九华街。步入九华街第一个大庙就是祇园寺。祇园寺,又名祇园禅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寺院无人主持,诸山长老议定请禅居伏虎洞二十多年的隆山禅师来主持。1925年,段祺瑞执政时,曾题额“慧日长明”。祇园寺背依东崖、摩空岭诸峰,面对虎形山丘,金光闪耀的殿宇,筑有三四层高的楼阁,庄严大气。寺前有一百多块长方形石条铺砌而成的浮雕莲花甬道。寺院大门楼宽五间,高三层。门额的墙壁上,镶嵌着白地青花图案组成的“祇园禅寺”寺名瓷匾,这“祇园禅寺”四个字是特烧瓷片拼成的。

30044ph007
祇园寺
30044ph007

进门从殿后小院上石阶十余步,过“入庄严境”门墙,便到了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从平地至殿顶葫芦上端高八九丈,檐下悬着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书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大匾。殿正面高三丈多的三尊金色佛像宝气凝聚,庄严肃穆,背后有状如火焰的佛光,脑后置有闪闪发亮的明镜。座下则是碧绿莲花座,下有须弥座(又称金刚台)。台下有青花古瓷瓶一对、高达八尺的锡质镶金烛台一对。供桌四柱为龙爪抓柱,正面中间两根立柱,雕着力士扛顶。供桌正面横刻“唐僧取经”故事的七面浮雕,外嵌玻璃罩护。大殿正中悬挂镂空八角的龙凤琉璃灯。佛像前置有为主持法事的和尚礼佛跪拜处,以铁色岩石雕制,刻制十分讲究。三尊大佛,中间供的是释迦佛,左右为阿弥陀和药师佛。大殿两侧向后延伸,依次排列着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的金色坐像。三尊大佛背后塑有一组群像,高五丈,宽三丈,塑的是山峦起伏,大海波涌,通称为“海岛”。赤足立在鳌鱼头上的观音菩萨居中,玉女侍立于左,金童合掌参拜于右。群像中有持金刚杵的韦陀、握大刀的“伽兰”、手托宝塔的李靖等诸神。

 

值得一提的是,祇园寺内存有铜质大锅一口,名“千僧锅”。1933年开办“五百罗汉期”授戒法会,曾用它煮饭,供应千人的斋饭,可见祇园寺规模之大。大殿北边有一火巷,直通僧房,这些僧房也是依山托势由下而上,鳞次栉比一直建到山腰,回旋曲折,安排灵巧合理。有方丈寮、退居寮等许多僧人议事、睡觉的房屋。

30044ph001
祗园寺
30044ph001
30044ph008
祇园寺内存有铜质大锅一口,名“千僧锅”
30044ph008

百岁宫

百岁宫,实名“护国万年寺”。百岁宫矗立在摩空岭上,位于危岩绝壁间走马通楼式的五层楼阁殿宇,在云雾飘渺中若隐若现。石库门式的大雄殿门的门头上,高悬“敕建万年寺,钦赐百岁宫”十个字的楷书寺名竖匾,此乃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所写。房前墙壁上镶砌着清雍正、乾隆等年间的碑刻十余方,字迹有魏体寸书、榜书、馆阁体小楷。寺院内有一古铜钟,重约两千斤,钟面凸有铭文和花纹图案。此钟也称“幽冥钟”。

30044ph005
百岁宫
30044ph005

百岁宫,在明万历年以前是“摘星亭”,后为“摘星庵”。据《高僧传‧四集》、《安徽通志‧佛门龙象传》等书记载:明万历年间,有一高僧名海玉,字无瑕,由五台山来九华,在摘星亭下结茅庵而居,遂名“摘星庵”。他以野果为生,用舌血和金粉,历28年时间,抄写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一卷,字迹圆润,笔法秀美。他生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卒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活百余岁,人称“百岁公”,庙名改称“百岁庵”。他死后,徒众将其遗体跏趺坐于缸中,三年后启缸,见颜面与生时无异,于是将其肉身装饰为金身。明崇祯三年(1630年)敕封为“应身菩萨”,并题赐塔名“莲华宝藏”,庙宇扩建,正式名为“百岁宫”。至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再扩建,名“万年禅寺”,成“十方丛林”。百岁宫上下相连,左右贯通,为一整体建筑。大殿正面佛龛内供奉释迦、文殊、普贤菩萨像,东面是达摩坐像佛龛,西面是无瑕肉身龛。百岁宫景色很美,南有东崖云舫、小天柱,东有五老、磨盘、蜡烛等峰,后门小院倚墙北望可见九华街、神光岭及虎形、白云、莲华等峰,东南前方为十王、天台诸峰,凤凰岭、太古岭则伏于脚下。

bulb

跏趺坐

跏趺坐,佛教术语,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原为印度教瑜伽姿势之一,称为莲花坐,后被佛教吸收,成为禅坐的姿势。以跏趺坐方式形成禅坐坐姿的“动作”,本身则称结跏趺坐。

30044ph006
百岁宫
30044ph006

东岩寺

东岩寺位于化城寺东三里许的东崖上。峭壁如削曰崖,崖中洞室曰岩。相传地藏和尚初至九华山,即在此东崖的岩洞中习定修法,洞名东岩,又称地藏洞、金光洞、舍身岩、舍生岩等,都是就地藏在此修习的不同传说而命名。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阳明第一次来此游玩;正德十四年(1519年)再次入山,并于此岩洞中晏坐读书。寺附近有巨石似艨艟巨舰,故名“云舫”。站在东崖上,东望天柱五老诸峰,西顾古仙岩诸胜,南瞻天台,北览长江,天然图画,尽收眼底。此寺毁于一场火灾,现在原遗址上建有东岩宾馆。

 

甘露寺

上九华山徒步或乘车必经甘露寺。过伏龙桥经“一天门”,展现在眼前的一座五层楼阁的寺庙,寺前古木参天,寺后松竹繁茂,这便是甘露寺。甘露寺有其一段来历。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六年(1667年)遣国师玉琳和尚到九华山进香,祭拜金地藏。他路过此地,坐在“定心石”上,一边休息,一边欣赏这里的山光水色,见满山苍松翠竹间有块平缓坡地,认为可以建寺。他说:“此处若筑兰若,必代有高僧。”禅居伏虎洞二十余年的苦行僧洞安和尚,听了国师玉琳和尚这话,便欣欣然离洞出山,奔走四方,募化建寺。动工之夕,满山松针尽挂“甘露”,被当作奇迹奏闻朝廷,请准赐庙名为“甘露寺”。寺门上悬有“敕建甘露”匾额,是清同治年钦差大臣崔国因手书。寺的正门,建造别出心裁,进门即见后墙,不与院落相通,到大殿要从两头山墙小门进去。楼阁上下分别为玉佛楼、禅堂、法堂、方丈寮和接待云游僧人的“云水堂”。甘露寺背倚青山,淙淙泉水从殿角流出,富有诗情画意。古人宿此庙中,曾有“屋角泉声落,床头岚气过”;“到此禅关宿,方知山色多”等诗句。

30044ph009
甘露寺
30044ph009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10月2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