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甚麼是九華山「四大叢林」?

30044ph004
「四大叢林」形成九華山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30044ph004

九華山現尚存寺廟82座,佛像六千多尊,居全國佛山之首,其中以祇園寺、百歲宮、東岩寺、甘露寺最為著名,號稱九華山「四大叢林」。「叢林」一詞源於梵語Pindavna,音譯為貧陀婆那或貧婆那,原意指樹木叢聚為林,佛教藉以比喻僧眾居住的地方。在中國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江西奉新百丈山懷海禪師不滿於當時禪僧寄居律宗寺院的狀況,於是參照大小乘經律,創立禪宗寺院,稱之為叢林,並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稱之為清規,這是中國叢林之始,也是較有系統的叢林制度之始。後來禪宗日盛,其他宗派寺院也仿照禪宗叢林制度而稱叢林,叢林之稱便在中國逐漸廣泛流傳開來。後世泛指所有佛教寺院為叢林。

 

祇園寺

沿「十里好漢坡」的石徑古道,拾級而上,到了九華山的中心──九華街。步入九華街第一個大廟就是祇園寺。祇園寺,又名祇園禪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寺院無人主持,諸山長老議定請禪居伏虎洞二十多年的隆山禪師來主持。1925年,段祺瑞執政時,曾題額「慧日長明」。祇園寺背依東崖、摩空嶺諸峰,面對虎形山丘,金光閃耀的殿宇,築有三四層高的樓閣,莊嚴大氣。寺前有一百多塊長方形石條鋪砌而成的浮雕蓮花甬道。寺院大門樓寬五間,高三層。門額的牆壁上,鑲嵌着白地青花圖案組成的「祇園禪寺」寺名瓷匾,這「祇園禪寺」四個字是特燒瓷片拼成的。

30044ph007
祇園寺
30044ph007

進門從殿後小院上石階十餘步,過「入莊嚴境」門牆,便到了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從平地至殿頂葫蘆上端高八九丈,簷下懸着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書寫的「大雄寶殿」金字大匾。殿正面高三丈多的三尊金色佛像寶氣凝聚,莊嚴肅穆,背後有狀如火焰的佛光,腦後置有閃閃發亮的明鏡。座下則是碧綠蓮花座,下有須彌座(又稱金剛台)。台下有青花古瓷瓶一對、高達八尺的錫質鑲金燭台一對。供桌四柱為龍爪抓柱,正面中間兩根立柱,雕着力士扛頂。供桌正面橫刻「唐僧取經」故事的七面浮雕,外嵌玻璃罩護。大殿正中懸掛鏤空八角的龍鳳琉璃燈。佛像前置有為主持法事的和尚禮佛跪拜處,以鐵色岩石雕製,刻製十分講究。三尊大佛,中間供的是釋迦佛,左右為阿彌陀和藥師佛。大殿兩側向後延伸,依次排列着文殊、普賢和十八羅漢的金色坐像。三尊大佛背後塑有一組群像,高五丈,寬三丈,塑的是山巒起伏,大海波湧,通稱為「海島」。赤足立在鼇魚頭上的觀音菩薩居中,玉女侍立於左,金童合掌參拜於右。群像中有持金剛杵的韋陀、握大刀的「伽蘭」、手托寶塔的李靖等諸神。

 

值得一提的是,祇園寺內存有銅質大鍋一口,名「千僧鍋」。1933年開辦「五百羅漢期」授戒法會,曾用它煮飯,供應千人的齋飯,可見祇園寺規模之大。大殿北邊有一火巷,直通僧房,這些僧房也是依山托勢由下而上,鱗次櫛比一直建到山腰,迴旋曲折,安排靈巧合理。有方丈寮、退居寮等許多僧人議事、睡覺的房屋。

30044ph001
祗園寺
30044ph001
30044ph008
祇園寺內存有銅質大鍋一口,名「千僧鍋」
30044ph008

百歲宮

百歲宮,實名「護國萬年寺」。百歲宮矗立在摩空嶺上,位於危岩絕壁間走馬通樓式的五層樓閣殿宇,在雲霧飄渺中若隱若現。石庫門式的大雄殿門的門頭上,高懸「敕建萬年寺,欽賜百歲宮」十個字的楷書寺名豎匾,此乃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所寫。房前牆壁上鑲砌着清雍正、乾隆等年間的碑刻十餘方,字跡有魏體寸書、榜書、館閣體小楷。寺院內有一古銅鐘,重約兩千斤,鐘面凸有銘文和花紋圖案。此鐘也稱「幽冥鐘」。

30044ph005
百歲宮
30044ph005

百歲宮,在明萬曆年以前是「摘星亭」,後為「摘星庵」。據《高僧傳‧四集》、《安徽通志‧佛門龍象傳》等書記載:明萬曆年間,有一高僧名海玉,字無瑕,由五台山來九華,在摘星亭下結茅庵而居,遂名「摘星庵」。他以野果為生,用舌血和金粉,歷28年時間,抄寫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一卷,字跡圓潤,筆法秀美。他生於明正德八年(1513年),卒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活百餘歲,人稱「百歲公」,廟名改稱「百歲庵」。他死後,徒眾將其遺體跏趺坐於缸中,三年後啟缸,見顏面與生時無異,於是將其肉身裝飾為金身。明崇禎三年(1630年)敕封為「應身菩薩」,並題賜塔名「蓮華寶藏」,廟宇擴建,正式名為「百歲宮」。至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再擴建,名「萬年禪寺」,成「十方叢林」。百歲宮上下相連,左右貫通,為一整體建築。大殿正面佛龕內供奉釋迦、文殊、普賢菩薩像,東面是達摩坐像佛龕,西面是無瑕肉身龕。百歲宮景色很美,南有東崖雲舫、小天柱,東有五老、磨盤、蠟燭等峰,後門小院倚牆北望可見九華街、神光嶺及虎形、白雲、蓮華等峰,東南前方為十王、天台諸峰,鳳凰嶺、太古嶺則伏於腳下。

bulb

跏趺坐

跏趺坐,佛教術語,指兩腳交疊盤坐的姿勢。原為印度教瑜伽姿勢之一,稱為蓮花坐,後被佛教吸收,成為禪坐的姿勢。以跏趺坐方式形成禪坐坐姿的「動作」,本身則稱結跏趺坐。

30044ph006
百歲宮
30044ph006

東岩寺

東岩寺位於化城寺東三里許的東崖上。峭壁如削曰崖,崖中洞室曰岩。相傳地藏和尚初至九華山,即在此東崖的岩洞中習定修法,洞名東岩,又稱地藏洞、金光洞、捨身岩、捨生岩等,都是就地藏在此修習的不同傳說而命名。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陽明第一次來此遊玩;正德十四年(1519年)再次入山,並於此岩洞中晏坐讀書。寺附近有巨石似艨艟巨艦,故名「雲舫」。站在東崖上,東望天柱五老諸峰,西顧古仙岩諸勝,南瞻天台,北覽長江,天然圖畫,盡收眼底。此寺毀於一場火災,現在原遺址上建有東岩賓館。

 

甘露寺

上九華山徒步或乘車必經甘露寺。過伏龍橋經「一天門」,展現在眼前的一座五層樓閣的寺廟,寺前古木參天,寺後松竹繁茂,這便是甘露寺。甘露寺有其一段來歷。清聖祖玄燁於康熙六年(1667年)遣國師玉琳和尚到九華山進香,祭拜金地藏。他路過此地,坐在「定心石」上,一邊休息,一邊欣賞這裏的山光水色,見滿山蒼松翠竹間有塊平緩坡地,認為可以建寺。他說:「此處若築蘭若,必代有高僧。」禪居伏虎洞二十餘年的苦行僧洞安和尚,聽了國師玉琳和尚這話,便欣欣然離洞出山,奔走四方,募化建寺。動工之夕,滿山松針盡掛「甘露」,被當作奇跡奏聞朝廷,請准賜廟名為「甘露寺」。寺門上懸有「敕建甘露」匾額,是清同治年欽差大臣崔國因手書。寺的正門,建造別出心裁,進門即見後牆,不與院落相通,到大殿要從兩頭山牆小門進去。樓閣上下分別為玉佛樓、禪堂、法堂、方丈寮和接待雲遊僧人的「雲水堂」。甘露寺背倚青山,淙淙泉水從殿角流出,富有詩情畫意。古人宿此廟中,曾有「屋角泉聲落,床頭嵐氣過」;「到此禪關宿,方知山色多」等詩句。

30044ph009
甘露寺
30044ph009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0-22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