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大唐诸帝如何在法门寺礼佛?

20122phn002_01
法门寺在唐代颇受重视(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122phn002_01

高宗首迎佛骨

唐高宗李治是太宗第九子,文德皇后所生。这位正宗儒者又是佛教的忠实信徒。高宗一生弘法的惊人之举是在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秋九月奉迎法门寺佛指舍利入东都供养。这在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中有详细记载。在元和年间,张仲素的《佛骨碑》与《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也有类似记载。高宗礼佛首开诸帝迎佛骨入宫供养的先例,在此之前只是启塔开示。供养之地在东都洛阳,是唐宫内道场。内道场是皇宫内举办佛事的地方,是佛教深入宫廷内部的标志。内道场之名始于隋代,内道场之制成熟于唐代,而早在东晋便已开始在宫廷内建精舍。法门寺佛指舍利入宫,实已将法门寺等同内道场,该寺在诸多丛林中的地位较太宗时代又升了一格,日渐显露出以佛指舍利供养而冠绝群寺的特点和优势。此次迎奉时间持续很久,自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迎奉至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送还,历时两年多,而且供养规格高,泱泱大国的天子亲自供养,这大概是释迦牟尼灭寂后在域外享受的最高礼遇了。

 

武则天二迎佛骨

武则天一生曾两次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声势浩大,在历史上非常罕见。武则天出身官宦之家,但并非望族。14岁时应召入宫,立为才人,侍奉太宗。太宗死后,与其他嫔妃一起被送入感业寺当比丘尼,后复召入宫,而且进位昭仪,在武氏心里自然要归功于佛的庇佑。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沙门10人伪撰《大云经》,惑言神皇受命之事,为武则天登基找到了极好的依据。武则天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继高宗之后再次奉迎法门寺佛指舍利入宫供养。这次奉佛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参与者──法藏(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他备受武则天恩宠。舍利先在京师供奉,后迎至洛阳明堂,明堂建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以僧怀义为使,明堂有瑞石,上刻“圣母临朝,永昌帝业”,但武则天未能来得及送还舍利就驾崩了,佛骨仍留洛阳明堂供养。

20122phn003_01
武后从行图(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122phn003_01

唐中宗下发入塔供养

唐中宗李显于武则天垮台后复位,时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怯懦,大权旁落,韦武集团把持朝政,然唐中宗没忘法门寺佛指舍利,于纷乱政局中拨冗礼佛。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始命僧文纲,送真身舍利往无忧王寺入塔。关于这一件事,《唐中宗下发入塔铭》记之甚详,此铭于1978年在法门寺真身宝塔塔基附近出土,文曰:“大唐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二月乙丑朔,十五日己卯,应天神龙皇帝、顺天翊圣皇后各下发入塔供养舍利,温王长宁、安乐二公主,郕国、崇国二夫人亦各下发供养……”铭中所言应天神龙帝即唐中宗李显,顺天翊圣皇后是韦后。温王是中宗第四子李重茂,景龙二年年仅11岁。长宁、安乐二公主是韦后所生。郕国、崇国二夫人是韦后之妹。此次下发供养涉及七人,是中宗皇帝一家及两个小姨。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可稍有损伤,下发供养实则是以身供养,较之武则天“舍所寝衣帐”供养又高了一个规格,而且当时主持唐中宗下发入塔佛事的是法门寺三纲。唐时寺院三纲指寺主、上座和都维那。据文推测,这次下发入塔的佛事,可能是唐中宗遣僧人送还武则天所迎法门寺舍利时顺便进行的,中宗本人并不一定亲临佛事。佛事用彩帛三千匹,并对法门寺大规模修复。唐中宗为武则天迎佛画上了一个句号,法门寺佛指舍利此次在长安和洛阳两地供养历时三年零一个月之久。

 

唐肃宗三迎佛骨

唐肃宗,名亨,玄宗第三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幸蜀,肃宗趁机“抢班夺权”。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为了结束战乱及巩固王权,一度冷落的佛教再度引起天子臣民的广泛关注。在一派崇佛的气氛中,法门寺又重归皇家寺院的显赫位置。鉴于国库空虚,肃宗力主节省,他要求自己“自今之后,节减常缮服御”,也要求臣子们亦“共体至公”。不过,面临法门寺佛指舍利又届“三十年一开”之期,政局动荡,也需要通过弘扬佛事以稳定人心和巩固政权,虽国难当头,肃宗亦不敢惜钱财了,决定迎奉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养。此次迎佛骨活动历时两个月,规模不大,供养不丰,其特点是乱世迎佛,当时李光弼与史思明在洛阳血战,康楚元在襄州叛变,切断了唐王朝的漕运粮道,而西北边,党项等羌吞噬边鄙,将逼京畿,但肃宗循惯例不辍迎佛法事,的确不失为安定人心,恢复大唐天下的好方法。

20122ph039
唐肃宗虽曾按传统迎送这枚佛指舍利,但规模不大
20122ph039

唐德宗四迎佛骨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代宗死,德宗继位。德宗是代宗长子,名李适,公元779—805年在位。其实德宗本不信佛教,登基后第二个月便下令“自今更不得奏置寺观及度人”,但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又届法门寺佛骨“三十年一开”之期,德宗不敢违例,权当例行公事,下诏迎佛骨。这次瞻礼历时不过一个月左右,对于不崇佛的德宗来说是循旧例,走走过场。但那“倾都瞻礼、施财巨万”的场面德宗不能无动于衷,看到了宗教征服人心的力量,对佛教的看法渐渐改变。由德宗的转变可以看到,大唐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已非一般的法事,这是以弘法为内容,以大唐时局为背景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思想教育活动,是大唐王朝的致太平之术,虽耗费了巨大财力和人力,但对于安抚人心,巩固政权,繁荣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对于佛教而言亦大大加快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当佛教在它的故乡趋于衰落之时,在东土大唐却如火如荼,如日中天。

 

唐宪宗五迎佛骨

唐宪宗名李纯,共在位15年(公元806—820年)。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正月,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此次迎奉在《旧唐书‧宪宗纪下》、《资治通鉴》等众多典籍都有详细记载。这次迎奉佛骨与前几次不同之处:其一、宪宗“亲奉佛灯”十分虔诚;其二、中途发生了“韩愈谏佛”的历史事件,佛、儒的矛盾再次白热化,宪宗甚怒,对韩愈“将加极法”。说明皇帝旗帜鲜明,不仅做信徒,还要做“护法使者”;其三、《旧唐书》中称法门寺塔为“护国”真身宝塔,这一提法的变化决非史家添加,而是源于皇室的称谓,说明在皇帝心目中法门寺佛指舍利已等同镇国之宝,弘法即是“护国”。唐宪宗此次迎佛骨一是循旧例,二是为了稳定政局,也不排除为个人祈福延寿的念头。

 

唐懿宗六迎佛骨

宪宗之后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仍尊释教,不改既定方针。文宗死后武宗继位。按“三十年一开”的惯例,武宗会昌年间当有迎佛骨之举,然武宗反其道而行,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诏“废浮屠法”,史称“会昌法难”,使全国佛教备受惨重打击,法门寺作为皇家寺院更是首当其冲,佛指舍利险些被毁,后于法门寺旧隧道西北角重获。武宗崩后,宣宗即位再复佛法,敕复寺宇。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宣宗死,懿宗继位。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八月,九陇山禅僧师益上书朝廷,请求结坛法门寺真身塔下,同年开始为迎佛骨作准备工作,如敕造捧真身菩萨,令文思院造双轮十二环迎真身银金花锡杖及其他供奉物,亦令地方筹办供奉物。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三月二十日,懿宗下诏组建高规格的迎真身班子,成员有供奉官李奉建、高品彭延鲁,左右街僧录清澜、彦楚,首座僧澈、惟应,凤翔监军使王景等十余人,都是朝廷大臣、御封高僧、僧官头目、首座大师、地方要员之类的上层人士。由此可见懿宗的重视程度,已远非佛门一般法会,而是国家大典。

 

唐僖宗礼送佛骨闭地宫

唐朝第六次迎佛骨是懿宗时,上自皇帝,下至臣民百姓,都表现出空前未有的宗教狂热。仪卫之盛,供养时间之长,供物之多之贵,对佛之虔诚,不仅令佛门生辉,创造礼佛之最,可惜未及送还佛骨懿宗即宴驾。僖宗李儇秉承父志,于咸通十四年十二月诏送佛指舍利还法门寺,迎送过程中,帝后王公等人所赐金银器、琉璃器、丝织物、法器、宝函,均随佛指送入地宫,并封闭了地宫。这是法门寺佛指舍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现世,将诸帝礼佛推向高潮并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10月2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