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大唐諸帝如何在法門寺禮佛?

20122phn002_01
法門寺在唐代頗受重視(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122phn002_01

高宗首迎佛骨

唐高宗李治是太宗第九子,文德皇后所生。這位正宗儒者又是佛教的忠實信徒。高宗一生弘法的驚人之舉是在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秋九月奉迎法門寺佛指舍利入東都供養。這在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中有詳細記載。在元和年間,張仲素的《佛骨碑》與《大唐咸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也有類似記載。高宗禮佛首開諸帝迎佛骨入宮供養的先例,在此之前只是啟塔開示。供養之地在東都洛陽,是唐宮內道場。內道場是皇宮內舉辦佛事的地方,是佛教深入宮廷內部的標誌。內道場之名始於隋代,內道場之制成熟於唐代,而早在東晉便已開始在宮廷內建精舍。法門寺佛指舍利入宮,實已將法門寺等同內道場,該寺在諸多叢林中的地位較太宗時代又升了一格,日漸顯露出以佛指舍利供養而冠絕群寺的特點和優勢。此次迎奉時間持續很久,自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迎奉至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送還,歷時兩年多,而且供養規格高,泱泱大國的天子親自供養,這大概是釋迦牟尼滅寂後在域外享受的最高禮遇了。

 

武則天二迎佛骨

武則天一生曾兩次迎奉法門寺佛骨舍利,聲勢浩大,在歷史上非常罕見。武則天出身官宦之家,但並非望族。14歲時應召入宮,立為才人,侍奉太宗。太宗死後,與其他嬪妃一起被送入感業寺當比丘尼,後復召入宮,而且進位昭儀,在武氏心裏自然要歸功於佛的庇佑。載初元年(公元689年),沙門10人偽撰《大雲經》,惑言神皇受命之事,為武則天登基找到了極好的依據。武則天於長安四年(公元704年),繼高宗之後再次奉迎法門寺佛指舍利入宮供養。這次奉佛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參與者──法藏(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他備受武則天恩寵。舍利先在京師供奉,後迎至洛陽明堂,明堂建於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以僧懷義為使,明堂有瑞石,上刻「聖母臨朝,永昌帝業」,但武則天未能來得及送還舍利就駕崩了,佛骨仍留洛陽明堂供養。

20122phn003_01
武后從行圖(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122phn003_01

唐中宗下髮入塔供養

唐中宗李顯於武則天垮台後復位,時為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中宗怯懦,大權旁落,韋武集團把持朝政,然唐中宗沒忘法門寺佛指舍利,於紛亂政局中撥冗禮佛。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始命僧文綱,送真身舍利往無憂王寺入塔。關於這一件事,《唐中宗下髮入塔銘》記之甚詳,此銘於1978年在法門寺真身寶塔塔基附近出土,文曰:「大唐景龍二年歲次戊申,二月乙丑朔,十五日己卯,應天神龍皇帝、順天翊聖皇后各下髮入塔供養舍利,溫王長寧、安樂二公主,郕國、崇國二夫人亦各下髮供養……」銘中所言應天神龍帝即唐中宗李顯,順天翊聖皇后是韋后。溫王是中宗第四子李重茂,景龍二年年僅11歲。長寧、安樂二公主是韋后所生。郕國、崇國二夫人是韋后之妹。此次下髮供養涉及七人,是中宗皇帝一家及兩個小姨。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不可稍有損傷,下髮供養實則是以身供養,較之武則天「捨所寢衣帳」供養又高了一個規格,而且當時主持唐中宗下髮入塔佛事的是法門寺三綱。唐時寺院三綱指寺主、上座和都維那。據文推測,這次下髮入塔的佛事,可能是唐中宗遣僧人送還武則天所迎法門寺舍利時順便進行的,中宗本人並不一定親臨佛事。佛事用彩帛三千匹,並對法門寺大規模修復。唐中宗為武則天迎佛畫上了一個句號,法門寺佛指舍利此次在長安和洛陽兩地供養歷時三年零一個月之久。

 

唐肅宗三迎佛骨

唐肅宗,名亨,玄宗第三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幸蜀,肅宗趁機「搶班奪權」。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即位於靈武,改元至德。為了結束戰亂及鞏固王權,一度冷落的佛教再度引起天子臣民的廣泛關注。在一派崇佛的氣氛中,法門寺又重歸皇家寺院的顯赫位置。鑑於國庫空虛,肅宗力主節省,他要求自己「自今之後,節減常繕服御」,也要求臣子們亦「共體至公」。不過,面臨法門寺佛指舍利又屆「三十年一開」之期,政局動盪,也需要通過弘揚佛事以穩定人心和鞏固政權,雖國難當頭,肅宗亦不敢惜錢財了,決定迎奉法門寺佛骨入宮供養。此次迎佛骨活動歷時兩個月,規模不大,供養不豐,其特點是亂世迎佛,當時李光弼與史思明在洛陽血戰,康楚元在襄州叛變,切斷了唐王朝的漕運糧道,而西北邊,黨項等羌吞噬邊鄙,將逼京畿,但肅宗循慣例不輟迎佛法事,的確不失為安定人心,恢復大唐天下的好方法。

20122ph039
唐肅宗雖曾按傳統迎送這枚佛指舍利,但規模不大
20122ph039

唐德宗四迎佛骨

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代宗死,德宗繼位。德宗是代宗長子,名李適,公元779—805年在位。其實德宗本不信佛教,登基後第二個月便下令「自今更不得奏置寺觀及度人」,但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又屆法門寺佛骨「三十年一開」之期,德宗不敢違例,權當例行公事,下詔迎佛骨。這次瞻禮歷時不過一個月左右,對於不崇佛的德宗來說是循舊例,走走過場。但那「傾都瞻禮、施財巨萬」的場面德宗不能無動於衷,看到了宗教征服人心的力量,對佛教的看法漸漸改變。由德宗的轉變可以看到,大唐迎奉法門寺佛指舍利已非一般的法事,這是以弘法為內容,以大唐時局為背景的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思想教育活動,是大唐王朝的致太平之術,雖耗費了巨大財力和人力,但對於安撫人心,鞏固政權,繁榮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對於佛教而言亦大大加快了印度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當佛教在它的故鄉趨於衰落之時,在東土大唐卻如火如荼,如日中天。

 

唐憲宗五迎佛骨      

唐憲宗名李純,共在位15年(公元806—820年)。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正月,迎鳳翔法門寺佛骨至京師,此次迎奉在《舊唐書‧憲宗紀下》、《資治通鑑》等眾多典籍都有詳細記載。這次迎奉佛骨與前幾次不同之處:其一、憲宗「親奉佛燈」十分虔誠;其二、中途發生了「韓愈諫佛」的歷史事件,佛、儒的矛盾再次白熱化,憲宗甚怒,對韓愈「將加極法」。說明皇帝旗幟鮮明,不僅做信徒,還要做「護法使者」;其三、《舊唐書》中稱法門寺塔為「護國」真身寶塔,這一提法的變化決非史家添加,而是源於皇室的稱謂,說明在皇帝心目中法門寺佛指舍利已等同鎮國之寶,弘法即是「護國」。唐憲宗此次迎佛骨一是循舊例,二是為了穩定政局,也不排除為個人祈福延壽的念頭。

 

唐懿宗六迎佛骨      

憲宗之後歷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仍尊釋教,不改既定方針。文宗死後武宗繼位。按「三十年一開」的慣例,武宗會昌年間當有迎佛骨之舉,然武宗反其道而行,於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下詔「廢浮屠法」,史稱「會昌法難」,使全國佛教備受慘重打擊,法門寺作為皇家寺院更是首當其衝,佛指舍利險些被毀,後於法門寺舊隧道西北角重獲。武宗崩後,宣宗即位再復佛法,敕復寺宇。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宣宗死,懿宗繼位。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八月,九隴山禪僧師益上書朝廷,請求結壇法門寺真身塔下,同年開始為迎佛骨作準備工作,如敕造捧真身菩薩,令文思院造雙輪十二環迎真身銀金花錫杖及其他供奉物,亦令地方籌辦供奉物。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三月二十日,懿宗下詔組建高規格的迎真身班子,成員有供奉官李奉建、高品彭延魯,左右街僧錄清瀾、彥楚,首座僧澈、惟應,鳳翔監軍使王景等十餘人,都是朝廷大臣、御封高僧、僧官頭目、首座大師、地方要員之類的上層人士。由此可見懿宗的重視程度,已遠非佛門一般法會,而是國家大典。

 

唐僖宗禮送佛骨閉地宮

唐朝第六次迎佛骨是懿宗時,上自皇帝,下至臣民百姓,都表現出空前未有的宗教狂熱。儀衞之盛,供養時間之長,供物之多之貴,對佛之虔誠,不僅令佛門生輝,創造禮佛之最,可惜未及送還佛骨懿宗即宴駕。僖宗李儇秉承父志,於咸通十四年十二月詔送佛指舍利還法門寺,迎送過程中,帝后王公等人所賜金銀器、琉璃器、絲織物、法器、寶函,均隨佛指送入地宮,並封閉了地宮。這是法門寺佛指舍利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次現世,將諸帝禮佛推向高潮並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0-22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