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法门寺历经千年兴衰

20122ph010
经历千年演变的法门寺
20122ph010

隋文帝时,不仅推崇佛教,广度僧尼,扩充寺宇,翻经塑像,集僧讲论,还分舍利于天下各州郡,同日同时起塔供养。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天下佛寺为道场。法门寺成为专弘《成实论》的中心道场,称“成实道场”。《成实论》由古印度诃梨跋摩所作,是佛教史上由小乘走向大乘的一部重要著作。后秦时由鸠摩罗什翻译为汉文。隋文帝对周原情有独钟,在扶风凤泉寺建仁寿宫。由开皇十三年至仁寿四年(公元593—604年),文帝多次来岐州,七次居仁寿宫,法门寺逐渐得到恢复。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岐州刺史李敏在任期对“成实道场”有过修葺,并勒碑记事。

bulb

小乘走向大乘

大乘是梵文的意译,为大,为乘载,是公元一世纪前后形成的佛教派别,称为大乘佛教,自称能够运载无量众生从人生苦海到幸福的彼岸。大乘佛教指责前期佛教只求个人解脱是“小乘”,小乘名称由此而来。大乘和小乘在对佛的看法、追求的理想和修持的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如小乘认为只有释迦牟尼佛,大乘认为有众多的佛;小乘以阿罗汉位为修习的最高果位,修得阿罗汉位可以断除一切烦恼,受到天神的供养和脱离生死轮回,偏重个人解脱,而大乘追求成佛,向往一切众生的解脱;小乘修习着重个人断业解惑,大乘修习强调转化群体的业果等。

20122ph011
隋文帝为凤泉寺所立的舍利塔下铭
20122ph01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法门寺因供奉佛的舍利而被重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根据资料记载,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朝廷对法门寺殿宇作了一次大修,此次修葺是空前规模,由禅师惠恭、惠方具体负责,购宏才,广征工匠,按图施工。修缮后的法门寺不再像以前那样破败不堪,而是规模宏大,建筑雄伟,逐渐成为皇室的内道场及全国朝佛的总道场。据记载,此时寺院的占地面积已多达1,500亩,寺里僧人众多,香火极其旺盛。

20122ph012
唐《法门寺惠恭大德之碑》
20122ph012

唐末至五代,秦王李茂贞重修法门寺,是大唐王朝朝佛运动的尾声。李茂贞在对后唐上表称臣的20年间,以秦王继唐而独立,为在乱中求存,寻求佛祖佑护,他对法门寺作了多次大规模修葺。从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到天佑十九年(公元922年)期间,李茂贞修复寺宇、彩绘佛像,盖造墙舍,给赐经卷等全面整修。

 

宋朝时,即位不久的宋太祖赵匡胤即颁布诏令:凡在周世宗时所废毁的寺院,立即停止毁禁,并着手修复。已经拆毁的寺庙,所遗留下来的佛像要妥善保存,并用金字、银字书写佛教经文。尽管北宋自宋太祖赵匡胤至哲宗一朝都崇尚佛教,但由于北宋末年政治动荡,经济衰退,至神宗即位,佛教已呈现回落趋势,又由于这种回落是全国性的,就法门寺而言也就无可避免受到影响。历史文献中也绝少关于北宋时期法门寺情况的记载,要窥此时法门寺的法事等活动,就不能不借助有幸留传下来的寺碑铭文。此外,尚有碑虽佚而文已著录或见于目录的有《买田地庄园记》等近十通,这些碑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法门寺在北宋前、中期的佛事情况。宋代的法门寺受群众支持,民间取代了唐代的官办,或许这也是正史无载的一个原因。至民国二十八年(1937年),法门寺尚存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所立《买田地庄园记》碑一通。此碑后不知去向。由此碑可知,北宋时法门寺已形成比较发达的庄园经济,寺院利用朝廷的宽松政策,广置田产。

20122ph013
宋代普通塔记碑
20122ph013

金朝各帝大多崇佛并重视寺院的管理,为避免佛教流于伪滥,国家设了僧官,民间还有“邑会”一类宗教结社,所以金朝时期,中国佛教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这个背景下,法门寺自五代初重修,至金大安的二百六十余年间,一直位居关西名刹。这一时期的佛事有据可考的是法爽焚身弘法。法爽生于皇统九年(1149年),具戒于大定四年(1164年),时年16岁。此后遍游名山大刹,广求名师,深通佛法,道行精深。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法爽来到关西法门寺,他对佛的虔诚因亲近佛陀真身舍利而急剧升温,于是决定行“真法供养”(即烧身炼臂供佛之法)。法爽此次焚身视死如归,临终劝善颂诗,惊天动地泣鬼神,足以震撼人心,为法门寺历史添了悲壮一笔。

20122ph014
在法门寺发现的金代碑文
20122ph014

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八月十四日深夜,法门寺四级木制回廊式释迦牟尼真身宝塔轰然崩塌(《扶风县志‧大事记》载此塔崩于隆庆三年,即1569年)。此事上报朝廷,如石沉大海,只有靠民众募捐建塔。邑人党万良、杨禹佐主持社众修真身宝塔,历30年艰辛修成十三级八棱砖塔。党、杨二人鉴于资金不足,建材多利用旧物,如塔基材料多用残碑废石,塔砖上刻字内容驳杂,如有一条刻字是“法门寺修砖塔,头层缺少砖、灰,告白十方居土,各舍资财,共成圣事”。有的刻人名、住址,有一砖刻的竟然是“缺米面”……由此可见建塔之艰难。后期由官方出面承修,方奏肤功。

20122ph015
明代法门寺铜舍利塔
20122ph015

清朝诸帝一般都尊崇佛教,但清帝扶持的是藏传佛教,汉地佛教在清代几百年里一直缺乏生气。清代法门寺仍不景气,仅有一些小修小补,佛事活动在正史、野史均无记载,其地位只相当一般山野小寺。自唐以后日渐衰落,至清代已默默无闻。清顺治十一年六月八日(1654年7月21日)夜半时分,甘肃省天水地区发生八级大地震。这次大地震波及200公里以外的扶风,县城北门外的景福宫及其他房屋出现了“垣宇倾颓,压毙人畜”的惨景。而法门寺宝塔则由于地震的摇撼,使塔洞内所藏的镀金盾形牌和一些佛像纷纷坠于地面。整个塔身向西南方倾斜达五尺之多,塔体出现裂缝,西南角塔基下陷一米多深,塔体重心偏离则达三米之多。这次重创,为宝塔在300年后轰然崩塌,首次埋下了隐患。

20122ph016
在法门寺铜舍利塔盾形牌发现关于清代地震的錾文
20122ph016

民国时,法门寺更见凋残。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僧人流散,寺院被地方改作私塾庠学。民国十年(1921年),军阀陈树藩一度盘踞法门寺,寺院成了兵营。此后法门寺频遭内乱搔扰,寺庙毁损愈来愈严重,有寺无僧,舍利塔倾斜,殿宇砖残瓦烂,栋梁烟熏火燎,漆皮剥落,荒草遍地,碑石倒卧。法门镇也不景气,冷冷清清。

20122ph017
民国时期的法门寺平面图
20122ph017

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天,一群红卫兵冲进法门寺,毁殿堂,烧佛经,砸佛像,揪斗僧人,并且找来掀、锹、罗筐,开始挖塔基,掘地三尺。正当红卫兵进展迅速,“胜利在望”之时,突然有人惊呼:“前殿着火了!”这批好事之徒便丢下手中工具奔前殿去看“热闹”,只见浓烟滚滚,烈火中竟端坐着寺里的住持僧良卿法师。他身披的绛红色袈裟在燃烧,火舌无情地舔着他衰老的躯体,渐渐在火中变焦,这是法门寺又一个“金烛和尚”,但火中的良卿不挣扎,亦似无痛苦,合掌安坐,平静地让自己化为灰烬。这是法门寺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时间是1966年7月12日。这一血腥事件震慑了小将们的心灵。谁还有心绪去干掘塔基的勾当!二十余年后清理地宫时,人们发现了红卫兵当年掘的坑,里面留有糖纸、花生皮,和地宫相去咫尺。良卿自焚殉教的原因已无法细究,但有一点十分明确:他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了地宫,保存了灵骨,稍一迟疑,法门寺的历史又会是别种面目。

20122ph018
文革期间的法门寺
20122ph018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10月2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