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法门寺因何在历史上举足轻重?

20122ph001
法门寺山门
20122ph001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十公里处的法门镇。相传它建于北魏时期,是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的,距今大约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因塔内藏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而著名。这寺发展于北魏,鼎盛于唐代,是当时佛教四大圣地(五台山、终南山、泗洲普光王寺、法门寺)之一,又被尊为皇家寺院。其时占地面积多达1,500亩,寺里僧人不下万人,建有瑰琳宫二十四院。唐代历史上曾有唐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等八位皇帝先后六次迎奉法门寺舍利入皇宫供养,并施以金、玉、锦绣、瓷器等用品来供奉。唐代末年,法门寺宝塔下用以安置佛舍利及皇室供养品的地宫封门。宋代以后,由于佛教的衰败,这里因此逐渐被人遗忘。

 

传说大约在周武王之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美阳村(今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毗邻为法门寺)有个叫法阿门的穷书生崇佛,设坛教化,并上书周天子弘扬佛教。周天子视为异端邪说,下令缉拿法阿门,并砍掉法阿门的双腿、双手,乃至割舌剜眼削耳。法阿门坚决护法教传的事迹传到释迦牟尼耳里,颇受感动,对阿育王留下遗嘱:“我入化后,汝将吾体断成八万四千块,一块送往东土周朝法阿门的故居,其余分送世界各地。”释迦牟尼死后,阿育王便遵嘱差鬼神,送一份舍利到法阿门住的美阳村,于是法阿门诵经坛之处耸起一座10丈高的宝塔。塔底洞穴水银铺地,金船泛其上,船内有金匣,匣内珍藏佛指舍利。为了纪念法阿门以身殉教,阿育王寺被改为法门寺。

 

周都岐邑一夜之间冒出佛塔以后,周王与百姓们以为是夷狄神骨的建筑,于是将其铲去,次日塔又冒了出来。再次铲去,再次冒出。如此这般铲了一茬又一茬,塔仍巍然长存。这则传说反映了法门寺塔历经劫难,但塔仍挺立,千古不灭;这也曲折反映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坎坷道路,弘法的高僧大德们百折不挠,终于依傍国主,使佛教在中国扎根。这是西典东来并立足华夏的一段弘法史的缩影。

20122ph005
法门寺佛塔
20122ph005

法门寺、塔创建于何时?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在北魏文成帝“初复佛法”之后,大约在公元五世纪中叶。法门寺现存一通四面造像碑(亦称“千佛碑”),学者们认为此碑刻于北魏,将其作为法门寺塔创建于北魏的实物证据。碑为麻沙石质,残高59厘米,宽41.5厘米,厚约7厘米,左侧面有明显的磨刀痕。地宫出土的《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上有:“元魏二年,岐守拓跋育初启塔基、肇申供养”的记载。而《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也说:“大魏二年,岐州牧小冢宰拓跋育以为事出于古,名同于今,乃削旧规,创新意,广以台殿,高其闬闳,度僧以资之,刻石以纪之。”两碑所记之人同为拓跋育,《碑铭序》记叙了拓跋育开启塔基,供养佛骨一事,此碑撰立于代宗大历十三年四月,早《志文碑》95年。可以看出《志文碑》撰刻时是依据了《碑铭序》所提供的史实,并做了扩大演绎,因而“元魏二年”即“大魏二年”(公元494年),亦可推测法门寺约建于北魏。法门寺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的,寺建于北魏,那么,塔的建造年代应略早于北魏,但具体的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20122ph002
早期的法门寺
20122ph002

法门寺所在的扶风县,地处中国地形第二阶梯黄土高原南缘渭河盆地中西部,位于关中西部。渭河自西向东从县南部穿境而过,境内西有七星河,东有美阳河。考古发掘证明,扶风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林草茂密,是古人类安居生息的理想之地。扶风县西南的姜原村,地处周原东南角,距渭河北岸约三里的第一台地上,这一区域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到周、秦、汉的文化遗存。史载这里是母系氏族有邰部落活动区域。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前后的古公亶父(公刘的第九代子孙)时代,姬族定居于扶风周原。为了防备戎狄骚扰,古公在周原大兴土木,筑都城,谓之岐邑,其规模西到西杜城(今岐山境),东到东杜城(今扶风境),北抵岐山下,南到今法门寺,方圆约20平方公里,今法门寺是古岐邑重要的一角。古公便以周原为姬姓邦国,定国号为“周”。西周时,周原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但仍是周王朝的京畿重地,是周族的大本营,周族的宗庙、墓葬、府库和文书资料全被安置在这里,周原附近地区并有姬姓宗族和近臣的采邑。考古文化证明,当时岐邑规模很大,它的西北部是宫殿、宗庙区域,东南部为平民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区,西南部是墓葬区。正因为有厚实的周文化积淀,法门寺文化才有了坚实的根基。

20122ph004
周原远景
20122ph004

自汉代开通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大动脉。法门寺正当周原孔道,居出陇入蜀之枢纽,东西方交通之要冲,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周秦文化从此发源,此地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周人踞此强盛,创造了以“礼”为中心的周文化,是为后世儒家之典范,就连儒家鼻祖孔子也发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以后的中华文明,多有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影。当年天竺、西域高僧大德白马驮经,经此无不驻足顶礼。一些重大佛事往来也皆经“扶风孔道”,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为日后这里安奉佛祖真身舍利创造了条件。

bulb

“扶风孔道”

“扶风孔道”是指儒教圣地的扶风县,该县位于陕西省,总面积为750平方公里。由于当地是上古炎帝姜氏部落的故里,是中外闻名的周原文化宝库,再加上当地建有佛教圣地法门寺,使该处成为著名的旅游及教育文化名县。儒教文化圣地通常被形容为“孔道”,在中国周秦汉时期的儒教文化有两个重要中心,分别东有山东曲阜(孔子的故乡);西有古周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古周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大本营,亦是封建礼教的发源地,是儒家思想学者心目中的重要地方。

20122ph003
唐代丝绸之路路线图
20122ph003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10月2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