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如何理解墨家的核心思想“兼爱”?

0304phn003_01
有关墨子的壁画(图片提供:聂鸣/FOTOE)
0304phn003_01

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这一核心观点贯穿到墨家学说的各个部分。“天志”(肯定天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的宗教观,是“兼爱”学说的理论依据,因为天是提倡兼爱,反对差别的。在政治上,墨子反对战争,鼓励提拔出身低微的贤士,这是兼爱的具体表现。在生活上,墨子主张“节用”(节俭)、“节葬”(节省丧葬的花费)、“非乐”(反对音乐),是“兼爱”的经济原则。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如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家族之间的争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迫害、君不施惠于臣,臣不尽忠于君、父不爱子,子不孝顺父、兄弟之间的不和睦,关键的问题就是不相爱,不相爱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存有差别。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墨子提出解决的办法——“兼以易别”,即以“兼爱”替代“差别”。他认为假如天下人都像爱自己一样地爱他人,哪还有不孝的儿子和不顺从的弟弟?如果人人都爱别人的家如像爱自己的家一样,哪还有偷盗别人家庭的小偷?如果人人都爱别的国家如像爱自己的国家一样,哪里还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如果各国君民都推行他的兼爱主张,天下便能大治了。墨子兼爱的社会主张,反映了社会上最广大的平民阶层的真诚愿望,是人类一种崇高的理想。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很难实现,因为人们很难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家庭和国家,去爱别人、别家、别国。统治者也很难放弃自己、家族、国家的私利,而接受墨子的兼爱主张。故此,墨子游说各国君主来实践他的兼爱学说,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

 

墨学的最高理想是“兼爱”,并主张以“兼爱”替代“差别”,因此墨者把信奉并推行这种学说的人称为“兼士”,把反对这种学说的人称为“别士”。墨子提出了一种逻辑上的假设:某地有一位“别士”和一位“兼士”。“别士”认为:“我怎么能把我朋友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把朋友的亲戚看成自己的亲戚呢?”所以他的朋友在遇到饥饿、寒冷、疾病、死亡等困难时,他均无动于衷。而“兼士”则认为:“我应当把朋友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把朋友的亲戚看成自己的亲戚。”所以,在墨子的思想中,“兼士”是一种高尚人格的化身,是墨学中最高的人格理想。推而广之,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国家的君主,就是“兼君”,反之就是“别君”。墨子告诉统治者,如果让人民选择,他们会选择哪一种君主呢?这是每位统治者都必须认真考虑。

0304phn004_01
墨子极力提倡“兼爱”(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0304phn004_01

墨子所讲的兼爱并不是无原则的。他认为“爱人者,人恒(恒是经常的意思)爱之(之是代词,指上句的爱人者);利人者,人恒利之。”但是反过来,“恨人者,人恒恨之;害人者,人恒害之。”对于那些不讲兼爱的人、仇恨别人的人、侵夺别人家财的强盗、攻伐别国的君主,兼爱的原则就不适用了,因此他提出了“杀盗非杀人”的说法。墨子认为研究任何问题都必须“察类明故”,即要对事物进行科学分类,不同类的事物不能混淆。强盗嫉恨他人,盗窃他人财产,因此不能把他放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他也不属于兼爱的对象。圣王、仁者是反对杀人的,但是并不反对消灭那些害人的人。杀死强盗并非属于杀人,而是除去天下的祸害,最终目的还是为天下谋福。

 

墨子提倡“兼爱”,主张人有能力时就帮助别人,有财富就分给别人,有学问就教育别人,相爱互利,以兼爱代替差别,在人间实现平均和平等的理想。儒家则希望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世界大同,意思是使世界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没有盗贼,夜不闭户;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无依与残疾的人皆有所养(见《礼记‧礼运》)。因此,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大同,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战国以后的中国社会,基本上还是宗法家族社会,人不能超越家族、乡里、国家去爱天下的人,所以墨家的学说显得缺乏可行性。但是墨家文化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融入了整个中国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人格理想中的积极因素之一。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兼相爱(无差等地互相关爱)”是与“交相利”(互致利益)互相联系的,或者说“交相利”是“兼相爱”具体应用的结果。兼爱的人,有力者要帮助无力的人,有财者要帮助贫困的人,给别人实实在在的好处。墨子以孝亲为例,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孝敬别人的父母,这样别人也会反过来孝敬你的父母。爱自己国家的人,也要爱别的国家,那么别国的人也会来爱你的国家。墨子因此得出结论:爱人的人,必然得到别人的爱;有利别人的人,必然得到别人的帮助,天下的兼爱就实现了。

 

由于墨子的“兼相爱”要表现为“交相利”,所以他实际上是以物质的功利来判断精神上的兼爱。他说:“仁人志士,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大意是指能否给国家、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是判断一个在上位者是否合符“义”的根本标准。因此可以说,墨子建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功利主义的理论体系。墨子的功利主义不同于古今中外的市侩主义,主要理据有两点:一、墨子重视的功利是国家、人民之利,而不是个人的私利。墨子判别是非的根本依据是“三表法”,而“三表法”的最后一条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也就是说先将立论变为政令,并应用于行政方面,检讨它对国家百姓有无利益。可见墨子所说的利益是从国家百姓的利益出发,而不是市侩的人所追求的个人私利。二、墨子的功利主义,既重视行为的结果,也重视行为的动机。例如一个人恭恭敬敬地站在河边钓鱼,并不是因为他怕打扰了鱼,而是为了把鱼钓上来。所以观察人要“合其志功而观焉”,其中“志”就是动机,“功”就是效果。

 

表面看来,“天志”、“鬼神”是“兼爱”学说的保护神,墨子认为顺天意者兼相爱(无差别地互相关爱),交相利(互致利益),必然会得到天的赏赐;反天意者别相恶(互相仇恨),交相贼(互相残害),必然会得到天的惩罚。然而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天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因此墨子的天,也只不过是他宣传“兼爱”的工具。在政治思想上,墨子主张“尚贤”(推崇贤士)和“尚同”(主张意见与上级相同)。“尚贤”是不分人的贵贱和职业,有能力的人就要推举出来,让他参与政治。这是将兼爱学说推及社会下层的具体措施。“尚同”则是要天下人民的思想跟天子相同,以保持政治的统一。但天子则要“一同于天”,即贯彻“兼相爱”的天意。在当时诸侯混战、国无宁日的时期,兼爱首先要“非攻”。因为战争是对人民最大的伤害,是一切苦难的根源。墨子“节用”、“节葬”、“非乐”的生活主张,也是从“兼爱”的基本观点出发而提出来。因为统治者的奢靡生活,歌舞升平,厚葬久丧,都会使百姓倾家荡产。所以,这种惨无人道的事情,懂得兼爱的君王是绝对不会做的。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10月2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