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殷都的居所建筑有何特点?

20207ph016
宫殿庙区乙二十基址的仿商代建筑
20207ph016

殷墟的中心是宫殿区和王陵区。宫殿区在洹河南的小屯、花园庄两村及其周围。1958—1959年,在小屯村西约二百米进行考古钻探,发现一条南北向的大壕沟,1986年再次钻探,基本弄清了它的形状和走向。此沟北接洹河,南至花园庄西南角即东折,一直向东延伸到洹河内。而洹水自西向东流,到小屯北即折而南行,宫殿区即在这河湾内的高地上。当时由洹河和壕沟把商王及王室成员的居住区与其他地区分开,并起到防卫作用。

 

殷商的宫殿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方形、凹字形、凸字形等多种,以长方形最为普遍,门以朝南为主,也有朝东的。殷商时期的宫殿通常都是高台建筑,即宫室坐落在一整片夯土台基上。往往是建筑面积愈大,台基愈高。高台建筑的目的,在于防潮和通风,达到高爽明亮的效果。由于宫殿较高大,对于承重的柱、础亦较讲究。

 

殷墟宫殿建筑,多为“四阿”式的顶,即屋顶是四面坡式。宫殿的屋簷,有的是单簷,亦有重簷,后者古文献上称之为“四阿重屋”,“重屋”增加了屋面的出簷深度,保护了墙体、防雨、防晒、保证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又避免了屋盖过于硕大有损宫殿高耸形体的缺陷,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这项建筑技术,成为以后三千余年主体殿堂建筑的定制。当时宫殿的屋顶上还铺上茅草,保温隔热。现今在殷墟博物馆内,在原乙二十基址上,根据古建筑学家杨鸿勋的设计,复原了一座“四阿重屋、茅茨土阶”的宫殿,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20207ph017
妇好墓出土的铜偶方彝,其盖似四阿式的屋顶
20207ph017

在殷墟宫殿区以外,于小屯西地、大司空村、孝民屯、苗圃北地、徐家桥等地都发现过建筑形式及建筑规模不同的居住址。按其形式,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地面房屋。房屋有的直接建在地面上,有些房屋的地基是先挖基槽,再填土夯打的。2004年,在北徐家桥村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四合院式的夯土建筑群,就是这种较讲究的地面建筑的代表。

 

第二类是半地穴式的房屋。建筑时直接在生土中开挖坑穴,以坑壁作为屋墙的下部,再于其上培土加高,到一定高度时,架设木椽,用茅草或树枝盖顶。

 

第三类是地穴式的房屋。面积大多在几平方米至十几平方米之间。这类房子,都是从地面往下挖出坑穴,坑的深度多在2-3米之间,个别可深达6米。坑壁平整,坑的底部是居住面,坚硬而平整,有的还用火烧过,顶部用树木枝干和茅草(或再加上泥)封盖。此类房屋,从坑底至坑口,大多有斜坡或阶梯式的台阶作为上下通道。

20207ph018
孝民屯商代房址A区分布图
20207ph018

当时的中小贵族,居住于面积较大的夯土筑造的房屋中,普通平民生活于面积较小的地上或半地穴房屋里,而处于最底层的奴隶以潮湿狭小的地穴作为栖身之所。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6月1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