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唐朝科举考官如何评审考生?

1102phn011_01
江南贡院(图片提供:左冬辰/FOTOE)
1102phn011_01

唐代的贡举考试批阅试卷尚未有糊名制度,录取与否,主要决定于省试的主考官。在进士发榜之前,主考官要将录取名单呈送宰相过目,这时还可能出现更换人员、颠倒名次等情形。可见唐代取士,贡举主事官员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般而言,唐代进士的取录标准不仅取决于应举人的试卷成绩,主考官往往会考虑应举人平日的文学名声,以及各方名人的推荐。

 

应举人为了加深主考官对自己的印象,于是到京师之后,纷纷将自己的文章写成卷轴,献给当时的达官贵人,请求他们为自己播扬美誉,向省试主考官加以推荐,以便藉由自己平日的文学成就及声望,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这种方式,当时称为“行卷”。行卷非常讲究,制作行卷的纸或绢要厚实,字要工整,行款也有一定格式,内容则多为诗赋及记传、序书。这种请谒行卷之风,在开元之后尤其盛行,正如白居易所说:“请谒者如林,献书者如云。”不过,也有很多达官贵人对应举人投献的行卷连看也不看,弃之一旁,任凭看门的仆人当废纸卖掉,充作“脂烛之费”。

 

座主门生的关系

唐代的取士大权,主要掌握在掌贡举的主考官手中。应举人贡举及第,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为“门生”。这种座主、门生的关系最初只是一种礼仪名份上的关系,后来逐渐转变为一种提携和报恩的连带关系。座主与门生的关系出现这种性质上的转变,是由于唐代中期以后,科举出身入仕者的比例不断增多,贡举逐渐成为入仕的正途,而朝廷对知贡举官的升迁更加优待,主考官往往在掌贡举之后不久,即超等升擢,甚至担任宰相。这样,主考官不但可以决定应举人及第与否的命运,并且在应举人及第之后还有能力在其仕途上加以提携,而门生因得到座主的提携而跻身高位,对座主的知恩和报答也是情理中事,于是就形成了以提携和感恩为纽带的座主与门生的关系。

 

当时社会舆论也把座主与门生之间看作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门生一旦出了问题,座主往往受到责难;座主出了问题(如降职等),门生往往也会受到牵连。座主与门生的关系,也往往成为互相结为朋党的一种纽带。如杨嗣复与牛僧孺、李宗闵都是座主权德舆的贡举门生,因此“情义相得,进退取舍,多与之同”。当然,座主与门生的关系只不过是一种现实利益关系,当座主受到朝廷重用,有权有势时,门生们便纷纷趋附在他的周围,以期得到提携;当座主一旦失势,能幸免于难的门生们往往远离座主,或者表面上应付一下,而并不实际做事。对座主能始终如一者,毕竟是少数。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4月1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