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央政府如何镇压五四运动?

0123ph019
五四前夕的段祺瑞政府,右起分别为:曹汝霖、刘冠雄、陆征祥、段祺瑞、钱能训、段芝贵、朱深、傅增湘
0123ph019

当时的中央政府是个弱势政府,两广、云贵、川湘等省另组政府,不听号令,其他地区则直、皖、奉等系军阀各据一方,总统徐世昌、总理钱能训皆前清官僚,并无实力。客观环境加上徐氏个性素主调和,本该能稳妥处理。但对于手无寸铁的学生来说,他们仍是强者,在幕后操纵政局的皖系军阀段祺瑞,支持段氏的安福系政客翻云覆雨,日本又频频施压的情况下,政府遂倾向对内镇压,对外妥协,抗争风潮因而一再被激起,使运动延续了将近两个月。

0123ph020
当时的总统徐世昌,这是他清末时的照片
0123ph020

1919年5月4日晚上,政府要员在总理钱能训家里开会,讨论对付学生的措施。除了教育总长傅增湘外,几乎一致主张禁止集会,严惩学生,罢免校长,甚至解散大学。京畿警备总司令段芝贵说:“宁可十年不要学校,不可一日容此学风!”躲在使馆区豪华饭店中的曹汝霖,亦以总长身份给交通部打电话,下令各电报局不得发有关这次学潮的电报,致令学生的通电,皆由外国电报局发出。5月5日,教育部即训令各校,查明为首滋事学生,一律开除。后来的行动表明,他们确实在贯彻这些措施,只是有些事办不到罢了。

 

北京到处张贴禁止集会结社的布告。国民外交协会早就决定5月7日(“中日二十一条”国耻纪念日)在中央公园开国民大会,当局下令禁止。当天10时起,中央公园的门被封了,天安门两三里范围内的交通遭断绝,两千多巡警,几百马队,如临大敌,冲散聚集的人群。校内集会也有军警进来干涉。北京大学理科与商界在校内开恳亲会讨论提倡国货,当局竟派三百多军警来恫吓、驱赶。几乎各校都发生类似情况。北大、清华等校皆被军警严密监视。

 

北京学生联合会出版,并破天荒由学生亲自上街贩卖的《五七》日刊,不到三天,就销了四五千份。员警厅随即禁制、没收,并查封印刷厂。自5月23日起,员警厅派员进驻《晨报》、《国民公报》,检查稿件。《晨报》发表声明:“在此监视状态之中,凡读者诸君极感兴味极欲闻知之言论事实,不敢保其不受限制”,只能“于消极的自由范围内,期不失本报特色。”8月30日《每周评论》也被查封。此外,政府还查禁了《民声丛刊》、《进化杂志》、《工人宝鉴》等书刊。5月23日的《益世报》转载21日《新闻报》山东第五师10,080名军人的通电,表示支持北京学生,并谓“同胞欲御外侮,必先除去曹、章、陆、徐(树铮)四国贼”,“军人等惟以铁血为诸君后盾。”当晚报社即被查封,控以妨碍治安、侮辱官吏及煽惑罪。律师刘崇佑辩护道:“报馆有闻必录乃其天职”,“国家许设报馆,原使之批评时政、臧否人物……批评臧否即有是非之谓,是者不足为阿谀,非者亦不能指为谩骂”,且原载既未被控,转载何罪?但法庭还是判了该报负责人一年徒刑。

0123ph021
北京的《每周评论》虽遭查封,但上海的《星期评论》却于1919年6月发刊,并成为陈独秀日后另一个鼓吹新思想的园地
0123ph021

五四运动的爆发,保守势力纷纷归罪于新文化运动,归罪于支持新文化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辞职,安福派喜出望外,想趁机夺取教育大权,即提出由马其昶继任。任命书已经盖印,但遭教育总长傅增湘坚决反对,只好扣下不发。总理钱能训怏怏不快说:“汝说蔡鹤卿(蔡元培)校长地位不能动摇,假若蔡死则何如?”撤换蔡元培的消息传出,又引发一场抗议风波。6月6日,徐世昌下令由原北大工科学长胡仁源为署理北大校长,也遭到北大师生坚拒。

 

徐世昌、段祺瑞一直主张在和约上签字。5月23日、6月17、23日,国务院致电巴黎和会首席中国代表陆征祥,皆下达保留山东问题“如实难办到,只能签字”的指令。6月24日更通电全国:“孰权利害,再四思维,如竟不签字,则嗣后挽救惟艰”,“京师地面现已严饬主管认真办理,倘各省有不肖之徒借端煽惑,务希悉力制止”。换句话说,如敢游行示威,肯定受到镇压。政府的压内媚外态度,在此表露无遗。

0123ph022
巴黎和会首席中国代表陆征祥
0123ph022
上载日期:
2020年04月1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