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王献之超越王羲之?

30050ph018
王献之《江州帖》
30050ph018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在东晋王氏家族中,精通书法者众多,可谓父子相传,兄弟切磋,众人勤学,互相传袭,这在中国书法史上不仅表征出书法自觉时代,而且也呈现出群星灿烂的文化时代。王献之颇有乃父之风,潇洒倜傥,不拘世俗之礼。率性秉真,飘飘若惊鸿。王献之的婚姻悲剧使其生命之痛历千年而令人揪心。他的元配为表姐郗道茂(舅父郗昙之女),夫妻感情极深,后因皇帝选他为驸马,于是逼献之与郗道茂离婚,献之通过烧自己的脚而致残来逃婚,但是未能成功,无奈之下只得任命运摆布娶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这无爱之婚姻,殊为痛苦!《淳化阁帖》里《奉对帖》,正是王献之离婚后写给郗道茂的信,痛贯心肝,身心交瘁,使得献之四十三岁而英年早逝。

30050ph017
王献之《地黄汤帖》
30050ph017

王献之虽英年早逝,但书名与父亲齐名而并称“二王”,又同张芝、钟繇、王羲之合称为书中“四贤”。王羲之对献之期望很大,要求很严,亲自写《乐毅论》作为献之练字的范本,并积一生之书法艺术创作经验亲授爱子,以开启悟性并弘扬家学。王献之不负父望,才气英发,在父亲的教诲下书艺大进。幼年时,献之学书就极为凝神专一,世有其父拔笔未脱的传说。通过学习《乐毅论》而悟得笔法,写下了继承父亲书法风格的《洛神赋》,该书刚柔相济,虚和简静、挺直劲朗、宽绰灵秀,成为献之青少年时代的代表作。其书法后期兼取张芝,自为一体,以行书和草书闻名,而楷、行、草各体皆精。在继承王羲之内擫笔法之外,另创新的外拓之法而自成一家,令后世在二王书法夺鼎摘冠之争中,莫衷一是。在书法发展史上,王献之不满意于魏晋书法用笔过于滞重,结体古拙厚朴的形态,独辟蹊径,精研书势,以坚实的传统技法和戛戛独造的守正创新姿态,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转型为自然洒脱、典雅流便的大草书风,推进了中国书法文化走向自觉时代。

 

中国书法史上,曾经出现了“小王胜大王”的奇观──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超过了王羲之。一直到唐代,唐太宗褒羲而贬献,书法史才重新将王羲之推到书圣的位置。宋齐之间将王献之推上了中国书法最高地位,声誉压倒其父羲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王羲之书名在当时名倾一朝,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则居于王献之之后。梁武帝萧衍扭转这种尊小王贬大王的局面,率先推崇王羲之,认为“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搜集过二王书法作品达一万五千纸以上,并把当时书法座次“王献之──王羲之──钟繇”的排列,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褒羲而贬献,书法史才重新将王羲之推到书圣的位置上去。其后,宋仁宗、宋高宗、康熙、乾隆等历代皇帝都以王羲之书法为中国书法正宗。由于对书法创新的巨大贡献,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被誉为“二王”,变古趋今,独步书坛。

 

如果仔细比较羲献用笔,可以看到:王羲之多用内擫笔法,并加以旋锋使转,方圆兼济,骨法森严;王献之则多用外拓转笔,大开大合,苍劲矫健。羲之内擫笔法重骨力而收敛含蓄,其书法具有中庸蕴藉的优雅之美;而献之外拓恣肆汪洋,拓张不羁,书法重筋力善绞锋使转而下,具有明朗宽博的豪宕之美。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4月0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