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王獻之超越王羲之?

30050ph018
王獻之《江州帖》
30050ph018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在東晉王氏家族中,精通書法者眾多,可謂父子相傳,兄弟切磋,眾人勤學,互相傳襲,這在中國書法史上不僅表徵出書法自覺時代,而且也呈現出群星燦爛的文化時代。王獻之頗有乃父之風,瀟灑倜儻,不拘世俗之禮。率性秉真,飄飄若驚鴻。王獻之的婚姻悲劇使其生命之痛歷千年而令人揪心。他的元配為表姐郗道茂(舅父郗曇之女),夫妻感情極深,後因皇帝選他為駙馬,於是逼獻之與郗道茂離婚,獻之通過燒自己的腳而致殘來逃婚,但是未能成功,無奈之下只得任命運擺佈娶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這無愛之婚姻,殊為痛苦!《淳化閣帖》裏《奉對帖》,正是王獻之離婚後寫給郗道茂的信,痛貫心肝,身心交瘁,使得獻之四十三歲而英年早逝。

30050ph017
王獻之《地黃湯帖》
30050ph017

王獻之雖英年早逝,但書名與父親齊名而並稱「二王」,又同張芝、鍾繇、王羲之合稱為書中「四賢」。王羲之對獻之期望很大,要求很嚴,親自寫《樂毅論》作為獻之練字的範本,並積一生之書法藝術創作經驗親授愛子,以開啟悟性並弘揚家學。王獻之不負父望,才氣英發,在父親的教誨下書藝大進。幼年時,獻之學書就極為凝神專一,世有其父拔筆未脫的傳說。通過學習《樂毅論》而悟得筆法,寫下了繼承父親書法風格的《洛神賦》,該書剛柔相濟,虛和簡靜、挺直勁朗、寬綽靈秀,成為獻之青少年時代的代表作。其書法後期兼取張芝,自為一體,以行書和草書聞名,而楷、行、草各體皆精。在繼承王羲之內擫筆法之外,另創新的外拓之法而自成一家,令後世在二王書法奪鼎摘冠之爭中,莫衷一是。在書法發展史上,王獻之不滿意於魏晉書法用筆過於滯重,結體古拙厚樸的形態,獨闢蹊徑,精研書勢,以堅實的傳統技法和戛戛獨造的守正創新姿態,將漢魏以來的質樸書風轉型為自然灑脫、典雅流便的大草書風,推進了中國書法文化走向自覺時代。

 

中國書法史上,曾經出現了「小王勝大王」的奇觀──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王獻之的影響超過了王羲之。宋齊之間將王獻之推上了中國書法最高地位,聲譽壓倒其父羲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龢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王羲之書名在當時名傾一朝,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則居於王獻之之後。梁武帝蕭衍扭轉這種尊小王貶大王的局面,率先推崇王羲之,認為「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搜集過二王書法作品達一萬五千紙以上,並把當時書法座次「王獻之──王羲之──鍾繇」的排列,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褒羲而貶獻,書法史才重新將王羲之推到書聖的位置上去。其後,宋仁宗、宋高宗、康熙、乾隆等歷代皇帝都以王羲之書法為中國書法正宗。由於對書法創新的巨大貢獻,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被譽為「二王」,變古趨今,獨步書壇。

 

如果仔細比較羲獻用筆,可以看到:王羲之多用內擫筆法,並加以旋鋒使轉,方圓兼濟,骨法森嚴;王獻之則多用外拓轉筆,大開大合,蒼勁矯健。羲之內擫筆法重骨力而收斂含蓄,其書法具有中庸蘊藉的優雅之美;而獻之外拓恣肆汪洋,拓張不羈,書法重筋力善絞鋒使轉而下,具有明朗寬博的豪宕之美。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4月0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