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礼节语言

0607ph001
0607ph001

礼节语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节语言指在各种交际场合中符合社会公认的规范,如怎样说、说哪些内容方为得体,正式的场合如演讲、会议等;非正式如跟朋友聊天等。狭义指在各种交际场合中,恰当和符合规范的表达礼仪的特殊用语,这些词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口语是直接的交谈;书面语以直观文字表达;书面语较口语文雅、庄重、简省及清晰。

 

各种有礼节含意的身体语言,如手势语、表情语、仪表、态度等,也属礼节语言。礼节语言作用不可小觑,特别是在社交场合,多用礼节语言,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我修养的表现,既有利于融洽气氛,也有助于交际的成功。

 

中国人较含蓄,西方人较直接,不同文化特质于礼节语言中表露无遗。在中国内地,问一个人的工作、工资、婚姻、政治倾向、家具价钱等十分正常。但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强调个人权利、价值及隐私,所以一切有关他人身体、分娩、疾病详情、工资、财产、年龄等私人的问题,都不该追问或打听。

 

使用礼节语有三个原则,包括尊重、规范、庄重有礼。礼节语是在交际活动中体现的,有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依据和标准。交谈者需尊重对方的人格、自尊心、思想感情和言行方式,不可骄傲自大,要以诚相待、尊重及相信对方。

 

规范就是恰切,礼节语言虽然重要,但也不可泛泛而用,要看特定的社会环境、交谈对象。要注意国家和民族的差异,不可照搬一时一地的礼节语言习惯。比如见到中国朋友外出办事,我们问您到哪儿去?”、“您今天有何贵干?”等,这可能是我们平日常用礼节语言,但当我们遇到外国朋友时,这样问就很不礼貌,因为“上哪儿”、“干什么”涉及隐私。

 

交谈时要庄重有礼,言辞要得体,切忌流于轻浮,并要善于使用自谦的口吻。神态要落落大方,并配合适当的表情变化,加强与聆听者的交流。除了需要庄重严肃的场合外,要面带笑容,且表情诚挚专一。要与谈话对象保持合理的适当距离,注意声音的轻重,保证谈话内容能够听得清楚明白,切忌无精打采。

 

古时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不深,对于一些自然变化并不了解,往往把语言和这些自然现象连系起来,以为语言同样具有某种超人力量,可以带来祸福,由此而形成了种种语言禁忌。中国与西方均有对礼节语的禁忌,中国人传统都忌讳死亡,如将“死”改称为“逝世”、“辞世”等。有渔民在场吃饭,不能讲把盘中的鱼“翻过来”,这是渔民所忌讳的,只能说“转转舵,掉掉向”。

 

西方人都忌讳“13”这数字,他们认为“13”代表不吉祥、不幸的象征,当13日与星期五同在一天,更视为最不吉利。这禁忌源于《圣经》,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共13人)一起吃最后的晚餐,那天是星期五,其中一个门徒叫犹大,为了得到30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权者。耶稣被出卖后,继而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故西方人视“13”是不吉祥的,对之忌讳。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3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