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在“洛可可”时代的许多房舍宫室具有中国特有的庭院风格:大屋顶、亭台楼阁、水榭宝塔等。德意志最典型的洛可可建筑是德累斯顿东南郊、易北河畔的皮尔尼茨欢乐宫和波茨坦的无忧宫。皮尔尼茨宫兴建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后增建新宫,建筑物采用东方大屋顶的特殊结构,侧面的凉亭以及它的扁平长狭的特色,都是中国离宫别苑的特色。但它又混合着德意志的建筑风格,一种当时被称为“中国哥德建筑形式”,是欧洲在此以前从未见过的。这种混合风格的宫殿,与北京的圆明园颇为相似。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曾打算仿建一座圆明园,可惜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他让人在塔夫绸上绘制了40幅圆明园宫殿作品举办展览,这些作品今天还珍藏在巴黎的“版画陈列室”。在慕尼黑的宁芬堡公园里,还有前代巴伐利亚王侯修建的“塔堡”。
“洛可可”
十八世纪初叶,“洛可可”(Rococo)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Rococo 是从法国字 rocaille 演变而来,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洛可可艺术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 年以后)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
中国在园林建筑中的影响也值得注意:宝塔高耸;在亭子中间放置中国的雉笼;在中国式的桥下金鱼嬉戏其间。在德意志,仿照中国凉亭最成功的,当属无忧宫花园里的中国茶亭。德意志作家翁策尔在1773年著有《中国园艺论》一书,认为“中国的园林是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
中国茶亭(Chinesisches Haus)是位于德国波茨坦的无忧宫(Schloss Sanssouci)花园里的一座中国式的圆亭建筑。该建筑位于无忧宫主体建筑的西南方,起初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大王用来装饰他的果园和花园。茶亭由德国著名建筑大师约翰‧戈特弗里德‧布灵(Johann Gottfried Büring)设计建造,完成后引发了当时具有中国风味和复杂华丽图案的艺术风格建筑的热潮,这种风格是一种兼具洛可可式建筑和中国式建筑的混合型风格。
在茶亭入口的金黄色落地圆柱下方伫立着镀金的砂岩塑像。这些塑像神态各异,长相结合了中国人物与西方人物的特点,他们或奏乐、或交谈、或对饮、或聚首,栩栩如生。茶亭的伞状圆盖式屋顶上有一尊镀金的老者塑像,他右手擎伞,左手持乐器,盘腿而坐。茶亭顶上的窗户图案是六角形的东方风格。在靠近茶亭内部北边有一间可相通的卧室,卧室里的法式窗户之上有一尊手持乐器的猴子雕像,房间里四处装饰有支架支撑的中国瓷器,天花板装饰画的主题是一群东方人,这些人被鹦鹉、猴子还有立在柱子上的佛像所环绕。
在当时,这座茶亭的功能不仅是一座装饰型建筑,更是一座用来处理小社交事物的场所,因此茶亭东南部还修建有一座中国厨房。在茶亭的北部还有一座中国宝塔式的建筑。这些建筑都是弗里德里希大王崇拜中国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