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孙中山由穷孩子变身革命志士

mainsite_5000_0122_1_header_v1
年轻时的孙中山
mainsite_5000_0122_1_header_v1

1911年,中国发生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由于这一年按农历计算是辛亥年,所以这场革命也被称为辛亥革命。这次大变革是由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先驱孙中山领导的。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贫困农家。他的父亲孙达成曾在澳门当过鞋匠,后来返回乡间租田耕种并兼任更夫。由于翠亨村土地贫瘠,所以靠务农维生的孙家生活艰苦,全家居住在村边的一间平房里,经常以地瓜作为主食。

0122ph001
1900年的孙中山,时在英国伦敦。。
0122ph001

孙中山小时候很少有鞋子穿,从6岁开始就要帮忙割草打柴、放牛等工作,稍长一些便下田干活。贫困的生活使他从小就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苦况,认为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当有鞋穿,有米饭吃。这种童年生活的经历,与他后来倡导民生主义是很有关系的。

0122ph002
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的俯瞰图
0122ph002

他12岁时跟随兄长远赴夏威夷,接受外国教育,五年后返乡,曾一度在家自修和参与农务。他对周围的黑暗、愚昧现象十分不满,常同陆皓东、杨鹤龄议论时政。不久,他们反封建迷信的活动在村里酿成轩然大波。当时村中有一座北帝庙,乡民经常前往参拜。孙中山因无法劝止乡民盲目信奉,于是便联同陆皓东把北帝像的手指折断,又用指甲划花左廊金花殿内金花娘娘像的脸蛋,还对北帝像大加申斥。崇信神灵的乡民为此惊恐万分,把他们视为疯孩子。为平息事件,孙中山的父亲只好应允修复神像,而他则被迫前往香港求学。

0122ph003
香港西医书院,即今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
0122ph003

1892年秋,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的西医书院,获得康德黎(James Cantlie)教务长颁发医学士证书。他先后在澳门和广州等地行医,医德医术受到人们称赞,但他更为热衷于政治。他认为中国的弊病皆不良之政治为主。若欲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早在1890年前后,他就曾写信给出使过欧美的同邑退休官员郑藻如,提出倡导农桑、禁绝鸦片和振兴教育的主张。同时,他积极展开实际活动:团聚志士,结纳会党,联络防营,准备组建团体。

0122ph004
后来发表在《万国公报》上的《上李鸿章书》
0122ph004

1894年初,孙中山与陆皓东回到翠亨村,起草了《上李鸿章书》。当时,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兴办洋务闻名于世,还是西医书院的名誉赞助人。他们希望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实行自上而下的中枢变革。《上李鸿章书》批评了封建苛政,指责了洋务运动舍本图末,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近代化主张。然而,李鸿章并未理会。上书的失败,给孙中山很大的刺激,促发了他的革命观念,使他踏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11月10日

延伸阅读